脊髓損傷可以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癱瘓,較幸運的或者可以通過訓練重新行走,但也有人自此無法再次站立。不同研究一直探索如何幫助癱瘓者重踏步履,科學家試過直接修復損傷並以電刺激腿部肌肉,去年又有研究直接對患者脊髓施電刺激。近日由瑞士研究人員領導、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則使用大腦植入物,成功令實驗參與者再次走路。
醫療
|共333篇|
【簡史】器官移植技術的倫理爭議
近日,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正研究與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醫衛局在 5 月 22 日稱近期器官捐贈取消登記數字「不尋常」,行政長官李家超更表示情況有可疑,已要求警方調查;而有建制媒體形容有關情況是「惡勢力的軟對抗」,目的是要「陰乾血庫」。其實一直以來,器官捐贈都是複雜的政策甚至是倫理議題。被喻為醫學倫理學的先驅的 Albert Jonsen,生前就曾在學術期刊 History of Medicine 扼要回顧有關器官移植的倫理史。
要真正用基因編輯治療致命疾病,有甚麼挑戰?
現時美國已批准超過 20 種基因治療產品,主要用於罕見的免疫和遺傳疾病;預料未來數年將於全球愈趨普遍,但當中仍涉及成本、倫理和安全考慮。上月在倫敦皇家學會舉行的第 3 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集合科學家、基因企業家、倫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探討有關問題及業界發展。
罩袍之下:伊朗非法墮胎潮
低生育率成為眾多國家的頭號問題,伊朗亦不例外。其伊斯蘭政府遂在前年立法,加強對藥物流產的限制,並禁止免費發派發避孕藥,引起極大爭議。政府上下如今驚覺,全國每年多達 30 至 60 萬宗墮胎,當中大部分也是非法進行。這些婦女在公共醫療系統以外,尋求中止意外懷孕之法,不少人還因此喪命。
迷幻新藥,成矽谷新興風險投資
近年,醫學界愈來愈多臨床試驗,顯示迷幻藥物有助改善心理健康疾病及藥物成癮患者的病情,禁藥在未來或可成為良藥。一眾矽谷投資者,像 OpenAI 行政總裁奧特曼均看準醫用迷幻藥物的未來,開始投資研發相關藥物的初創公司。不過,多年來被濫用的違禁藥物要成為正式藥物並帶來商業效益,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Soul Monday】為孩子的石膏作畫
小孩子好奇又好動,碰撞摔倒在所難免,若情況嚴重成骨折,還得在患處打石膏,好一段時間無法自由活動,容易變得悶悶不樂。美國芝加哥一位小兒整形外科醫生決定拿起畫筆,把這些石膏當作白紙,在上面畫出色彩繽紛的圖畫,令養傷期間也不失童趣。
【詐病請假注意】AI 可單憑聲線診斷感冒
疫情期間,不少醫療集團都提供視像會診服務,但最新 AI 研究更進一步簡化程序 —— AI 單憑聲線便能夠分辨病人是否真感冒,就算對方演技非凡,AI 亦能通過聲學,分辨對方是演戲還是真病。
【新詞】老年電子學:應對人口老化的答案?
研究員目前競相開發能為醫生、護士及護理員分擔工作的機械人。老年電子學(geriatronics)這門利用先進科技應對老年學、老人科和看護的全新領域,更是備受注目。
為何「活死人」會錯誤地被宣佈死亡?
印度有些「活死人」是當事人分明活著,卻在自己不知情下「被法律認定死亡」。最近在美國紐約,就有涉及醫學的另一類「活死人」事件。長島一家療養院一名 82 歲婦女被宣佈死亡,但在近 3 個小時後,殯儀館的人員發現她還活著,隨即把她送往醫院。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醫學高級講師 Stephen Hughes,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甚麼會發生這些罕見事件。
身體經濟學:緊縮改革的經濟怎樣影響國民健康?
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滯脹危機,繼續為世界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並醞釀一波環球債務風暴。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很可能是一項項緊縮政策。2013 年,歐美多國剛渡過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David Stuckler 和史丹福大學醫學家 Sanjay Basu 當時就發表著作 The Body Economic,分析緊縮政策帶來的公共衛生代價。十年過後,是時候回顧書中內容,為未來作好準備。
夏海安:唔病唔知 —— 加拿大醫療系統好壞
筆者近日身體抱恙,因著看病和覆診的緣故,有機會親身了解加拿大醫療系統的運作模式,順道把自己上課學到有關加拿大醫療制度的知識分享一下。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唇顎裂兒童?
全球大約每 700 名嬰兒中,就有一個患有唇裂和/或顎裂。未經治療的兒童可能終身都會有呼吸和吞嚥困難,以及牙齒和言語問題;先天性顎裂患者通常有嚴重學習困難、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甚至有更高死亡風險。最近,瑞士研究人員就透過人工智能和 3D 打印技術簡化治療過程和減低成本,為本來無法負擔昂貴醫療費的家庭帶來希望。
科學狗:不為人知的故事 —— Edward Jenner 是疫苗發明始祖嗎?
天花疫苗是有紀錄以來第一種疫苗,最廣為人知的版本多為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於 1796 年利用較溫和毒性的牛痘病毒,接種在健康的 8 歲男孩 James Phipps 身上,並發現被接種者能夠產生出抵抗力對抗致命性強的天花病毒。
鴻若遠:移民的阻滯 —— 洗牙與吸塵
跟移民外國的朋友茶敘,談到在海外最懷念的,不少人會說是香港的醫療制度。在歐美國家,醫療確實是個重要問題。跟朋友聊起,雖然北美等地的醫療保險,一般醫療都有包含在內,可是牙齒保健卻是另一題目。而一些早年在海外當牙醫的華僑朋友亦說出一個問題,美加確實是有牙齒保險的保障,但普遍來說,行業為了向保險公司收取費用,都會把價錢訂得特別高⋯⋯
為何醫學界也要為 Twitter 停用做好準備?
Twitter 被馬斯克收購後出現一連串變動,不少用戶擔心沿用多年的社交平台會就此倒閉。近日,醫生、科學家及公共衛生專家開始告訴他們在 Twitter 上的跟隨者,若平台從此停用,可以在哪裡看到他們所提供的資訊。
初創公司 Harrison.ai:以 AI 臨床應用,提升斷症效率
一場疫症大流行,加劇全球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放射科醫生和病理學家在多國亦見短缺。病患甚至因輪候需時而錯過治療良機;醫者也疲於奔命,間接提高誤診風險。澳洲新創公司 Harrison.ai 研發的人工智能(AI)工具,則有望成為臨床醫生一大助力,改善醫療資源緊張地區的斷症過程,長遠造福人類。
Moyashi:疫苗生態圈
你以為需要引入大陸醫生?科技進步如今天,才不用這麼麻煩。正如蘋果把手機和穿戴裝置連結成資訊生態圈,又把這個生態圈與個人健康和生活緊密連結,只消政府聯同小米或者華為之類的愛國公司合作,推出疫苗手環、疫苗手機、疫苗平板,建立出「疫苗生態圈」。
過去十年,每年都發現新血型系統?
早前,英國一名孕婦診斷出胎兒血液有問題而進行緊急剖腹,惟嬰兒經輸血後還是因腦出血而死亡。儘管出血成因未明,醫生卻在母親血液中發現奇怪的抗體,化驗證實其血型極為稀有,可能與胎兒血液互相排斥,促使其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並傷害了胎兒。幾十年前,醫學界對血型的了解比現今落後,如此罕見的不幸事例更時有發生。
全球氦氣短缺,如何威脅健康?
普羅大眾對氦氣相對陌生,只知被用來為鋁箔氣球提供浮力,卻不清楚它對醫療界更加重要。光要維持一部磁力共振掃描(MRI)儀器運行,就需要 2,000 公升液氦來冷卻當中的磁鐵。不過,這種存在地殼深處的不可再生元素,恐將消耗殆盡。在供應緊張的美國,多間醫院苦於籌謀計策,應對缺氦的未來。
類鼻疽以外,為何高致命的真菌病正蔓延全球?
近日香港出現多宗類鼻疽病例,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更指該病症已成為「風土病」。正當我們面對這種致病細菌時,無獨有偶,日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COVID 大流行期間,真菌病(Fungal disease)激增,氣候危機令病原體傳播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