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

|共21篇|

無名英國人,從被流放到成為蒙古帝國翻譯使者

東至朝鮮半島、西至烏克蘭、北至西伯利亞、南至中國,曾經全部或一部分是 13 世紀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彊土。這個從大草原崛起的遊牧民族,席捲歐亞成為史上最大連續領土帝國,但無論在征服過程抑或管治方面語言都是一大障礙。一個為歷史文獻所記卻又不知名的英國人,便為帝國擴張史補上一筆。

夾在中俄之間:烏克蘭戰爭對蒙古的啟示

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急劇轉變,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波羅的海三國退出與中國的合作機制,俄羅斯徵兵造成的逃亡潮則衝擊多國,包括在夾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蒙古。蒙古總理的前外交政策顧問、蒙古策略研究所學人 Tuvshinzaya Gantulga 就在「外交家」雜誌分析烏克蘭戰爭對蒙古的啟示,認為該國或者更有需要檢視自身的生存空間。

唇亡齒寒:學者呼籲韓國為內蒙發聲

過去 20 多年,內蒙古曾經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局勢大致平靜。可是,中國政府於去年先後封鎖蒙古語社交平台及強推漢語教材,令當地蒙古族人群起抗爭。基於他們的同化政策愈趨強硬,近日,兩名韓國經濟研究所的學者於「東亞論壇」作出呼籲,認為韓國政府應該要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為內蒙發聲。

成吉思汗死於腺鼠疫?

今天的內蒙古鄂爾多斯,有一座成吉思汗陵。然而,該座陵墓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遺體入葬何處,至今仍是秘密。圍繞這位一代天驕的秘密,還有死因。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但未有詳細記載其病情。近日,有科學研究認為,成吉思汗有可能死於腺鼠疫。

真.英雌:蒙古女戰士忽圖倫

近日,迪士尼製作的真人版「花木蘭」終於上映,這部電影可說鬧得滿城風雨,既有劉亦菲的撐港警風波,又在片尾鳴謝新疆政府;有人考究歷史,認為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人,而非漢人。而一直以來,也有說指花木蘭純屬虛構。在中亞史中,卻有一位十分有名,但常被華文世界忽略的英雌,她就是蒙古公主忽圖倫。

內蒙古:曾經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

8 月 23 日,中國境內唯一蒙古語社交平台「Bainu」遭到當局封鎖;8 月 26 日,內蒙古教育廳正式宣佈,規定本來用民族語言授課的學校,新學年起都要轉用全國通用的漢語教材。一連串事件觸法內蒙古大規模示威,家長學生發動「拒絕返校」運動,據指有蒙古學生更跳樓輕生。過去二十多年,內蒙古一直被視為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甚少出現大型種族衝突,外界都關注在現時情況會否逆轉。

蒙古烏蘭巴托 ——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蒙古首都兼最大城市烏蘭巴托,現有超過 130 萬人定居,佔全國約 300 萬人口近 45%。然而,隨著人口不斷從郊外湧入首都,烏蘭巴托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甚至超越北京等以空氣污染著名的城市。人們現時呼籲推動農村現代化,令人得以離開城市,回歸草原。

「羊」滿為患,牦牛毛將成 Cashmere 取代品

蒙古高原之上,最能賺錢的要數到蒙古山羊,而蒙古也是全球最大的羊絨(Cashmere)供應國之一。為了供應充足的羊絨,蒙古陷入「羊」滿為患的局面,對自然生態構成一定破壞。其中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轉而利用聚居在蒙古西部 Khangai 的野生牦牛。牦牛毛的衣料跟高價羊絨一樣溫暖而柔軟,但外界從來沒興趣採用牦牛毛,不過,這與毛髮纖維的質地無關,最主要原因,是人們覺得牦牛毛不高級,它本身並不值錢。

李明熙、Kimberlogic:草原上、星空下,一嘗蒙古牧民生活

別以為遊牧生活過得清閒,我們要照顧剛出世的山羊 BB,又要揸牛奶,亦有機會在大漠草原策馬趕羊,然後跟屋主一起包餃子準備晚餐,還學懂如何用乾牛屎燒暖爐,而每晚入黑後都可以拍攝到星河。而 3 天之中最開心的,是不用看電郵及覆手機短訊,眼睛一直盯著在草原上慢慢移動牛、羊、馬群,這才是真正的思想放空。

美朝會談:蒙古為何爭做東道主?

杜林普與金正恩會談預告多時,但多項細節至今仍未敲定,會談選址是一大難題。普遍分析認為美朝兩國都不願對方擔當會談東道主,以致選址極可能落在一個中立國,而看起來一直置身事外的蒙古,當地政界竟然極力爭取主辦今次會談。不少人對此大惑不解,有專家就指出,背後其實牽涉複雜的地緣政治及經濟因素。

帖木兒之孫:管得了天文管不了江山

帖木兒帝國,這個明朝時的蒙古汗國分支,由帖木兒所建立,這位成吉思汗的七世女系的駙馬,曾打敗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國家而立國,直接或簡接釀成 1,700 萬人死亡。但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卻出了一位特別的君主 —— 兀魯伯(Ulugh Beg,亦譯作烏魯伯格),他統領國家的時間只有兩年(1447-49 年),但他對天文、數學、醫學卻甚有研究,更勝名數學家哥白尼等後人。

蒙古不再流行蒙古包,遊牧民族將成歷史?

蒙古自 1990 年民主化,城中來自鄉郊地區的人口亦隨之快速增長。由於蒙古頻頻出現乾旱、暴風雪等天災,家畜存活率漸低,牧畜變得愈來愈困難。首都發展蓬勃,工種及工作機會繁多,為牧人遷居提供了極大誘因。現時,不少本住在郊區的蒙古人,將自己所居住的蒙古包遷移至首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的邊陲,這種組織混亂的地帶被稱為「蒙古包區」(ger disctricts)。他們取得國家法律所賦予的、面積為 700 平方米的地後,多會離開蒙古包,往不會搖曳的混凝土堆裡去。

陶傑: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蒙古樂團「黑玫瑰」(Khar Sarnai)訪問俄國。主音蘇赫巴托爾(Amarmandakh Sukhbaatar)在台上的衣飾有一個佛教的「萬字元」( 卍 ),台下一名俄國外交官認為是納粹符號,大怒而將他打至重傷。之後這位蒙古藝人的父親,高舉新聞圖片抗議俄國人暴力,指出,這個符號早在納粹採用之前的三千年,已經廣泛見於東方文化。佛教的「卍」,代表祥和,而其他遠古文化如古希臘,容器亦見此號。

掩耳盜鈴的中國沙漠「傳奇」

中國政府於沙漠化並非視若無睹,例如在 70 年代末啟動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自 1978 年起便種植了超過 660 億棵樹,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造林項目,惜其成效不彰。這究竟是天災使然,無可逆轉,還是別有內情?牛津大學地理學家 Troy Sternberg 早前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便表示:人禍大於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