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與蒙古獨立運動

A+A-
1999 年,時任中國主席江澤民(中)訪問蒙古,在時任蒙古總統巴嘎班迪陪同下,在一個帳幕中用餐。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近年,中共以極為強硬的手段,處理分離主義的問題。很多評論人就翻舊賬,指毛澤東年輕時曾提倡湖南獨立建國,而且要中國「一國分為二十七國」。現時的北方鄰國蒙古,當年得以從中國獨立,中共也有一定功勞。

蒙古國土面積逾 150 萬平方公里,相對台灣僅 3 萬多平方公里,但人口卻只有約 280 萬。晚清時,朝廷積弱,被列強多番入侵,強鄰沙俄帝國除了透過一連串不平等條約,奪取外東北大片土地外,也希望染指蒙古的利益。根據史學家李毓澍的講法,杭達多爾濟等一班蒙古民族主義者造訪沙俄,尋求支持,承諾以貿易、鐵路和礦業等權益作報酬。他們在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建立大蒙古國,可是不到兩年,中俄又達成「中俄聲明文件」,承認中國對蒙古有宗主權,但條件是蒙古要有自治,中國不能駐軍和駐官。

1917 年,俄國爆發革命,新生政府宣佈廢除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蒙古無奈之下惟有容許北洋政府駐軍。民國外交家張忠紱的記錄提到,1919 年徐樹錚將軍出兵,迫使蒙古撤回自治,但其去蒙古化新政令民眾怨聲載道,當地精英於是四出聯絡蘇俄和日本,希望她們支持蒙古重新獨立,並於 1921 年成立親蘇政權,但獨立後的蒙古國未得到中華民國承認。二戰期間,美英希望蘇聯早日對日本宣戰,在未得中華民國同意下,與蘇聯訂立「雅爾達協定」,當中一段是要外蒙古維持現狀,亦即變相認可蒙古獨立。國民政府迫於無奈,在同年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撤出東三省、海參崴,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國地位,且不能支援中共,但中國要允許蒙古舉行獨立公投。同年,蒙古通過公投獨立。

然而,蘇聯反口,支援中共在 1949 年推翻國民政府,令國民政府再不承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接手的中共,因為要拉攏蘇聯,就在蒙古獨立議題上大開綠燈。中共 1949 年 10 月 1 日才正式立國,10 月 16 日就立即和蒙古建交,成為蒙古第二個邦交國。其實在未立國之前,中共第一文膽郭沫若就在「人民日報」撰文「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外蒙古獨立」,文中指出:「外蒙古人民比我們爭氣些,比我們覺悟的早,比我們更清醒地能和社會主義地蘇聯做朋友,因而得到了幫助,而比我們早解放了…… 人民中國和人民蒙古今後應該是親密的兄弟,我們不能夠固執著那種宗主和藩屬的落後觀念了。那是絲毫也不足引為光榮的!」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蘇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立即承認外蒙古獨立之餘,連海參崴和烏蘇里江江北 64 屯的議題都作出退讓。中共歷史學家胡華就於 2 月 24 日在「人民日報」寫下「關於承認和保證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內文提到,承認蒙古獨立是毛主席英明指示,也是「對每個真正愛國的中國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值得歡呼的事」。他寫道:「只有國民黨反動派才痛恨蒙古獨立,事後又大肆造謠,侮蔑人民的蒙古…… 可怪的是,我們人民中有的人居然也有宗主國的情緒,似乎蒙古也非得劃在中國版圖上不可以似的,這實在是中了大漢族主義的毒」。胡華昔日的文章,2014 年時連香港「大公報」都有轉載重提。在 1962 年,中蒙正式簽下「中蒙邊界條約」,確立雙方邊界,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希望這條條約能對其他社會主義盟友起示範作用。

而逃難到台灣的民國政府,一直堅拒承認蒙古獨立,並運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多次否決蒙古的入聯申請,到 1961 年,面對美國施壓,才放棄否決蒙古申請。到 2002 年,台灣才以新聞稿形式指蒙古獨立受國際法認可,而承認蒙古護照,並在官方地圖標示蒙古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