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

|共38篇|

如何評價奧巴馬經濟遺產?(下)

奧巴馬任內 8 年,美國貧富差距擴大?是,也不是。奧巴馬政府在緩和貧富不均方面的支出比例冠絕歷屆總統,任內所有階層工資見漲,基層和中產受惠程度近數十年最大,貧窮人口大幅下降,加上平價醫保法案實行以來,起碼 1,600 萬基層得以津貼投保,即使陷入貧困亦不至於失去醫療保障。生活質素與經濟條件普遍改善之下,為甚麼在數字上貧富程度依然日益懸殊?

如何評價奧巴馬經濟遺產?(上)

奧巴馬卸任在即,各大傳媒盤點任內 8 年經濟政策,一方面肯定奧巴馬帶領美國走出金融海嘯危機,另一方面批評改革措施不足,成果「不夠完美」。經濟雖然是數據主導的範疇,但統計數字並非事實的全部,要客觀評價功過,不可不知其背景。譬如,論斷奧巴馬的經濟遺產之前,不如先問一地經濟與該國領袖有多大關係?

如何說服「後真相人種」?

「後真相」(Post-truth)膺選牛津詞典 2016 年度選字,現象頻繁見於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但人類早有敵視事實的前科,不論自然科學還是政治理念,向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事實缺乏說服力,未必是出於集體反智,有學者指,人類的認知並非全然是智力活動,與心理亦大有關聯,成見一旦形成,便難接受其他解釋。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還能以理服人嗎?

杜林普的利益衝突危機

尼克遜說:「總統會做這件事,表示這件事並不違法。」杜林普說:「法律完全在我這邊,總統不可能有利益衝突問題。」杜林普在過渡期間的「外交舉動」涉及前所未見的利益衝突--下屬亦不遑多讓--乃至引起違憲爭議,距離正式接掌白宮還有一個多月,杜林普班子仍未就利益衝突提出妥善方案,美國有何辦法解決這場憲制危機?

法國極右政黨會上台嗎?

近日奧地利大選與意大利公投傳遞出一個複雜的訊息:極右似乎稍微退卻,但歐盟亦未脫危機。而在法國,繼共和黨初選,前總理菲永(François Fillon)大勝後,明年 5 月第二輪選舉極大機會對決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的勒龐(Marine Le Pen)。現時民粹右翼聲勢如日方中,中間偏右的菲永能夠收復保守勢力,遏止民粹浪潮嗎?

似曾相識的美國大選

最新點票顯示,希拉莉贏多 200 萬以上普選票,然而出於選舉人票制度,與白宮仍失諸交臂,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因而再掀爭議。本屆大選被視為 2000 年戈爾對布殊的翻版,其實,美國早於 19 世紀已有同類選舉結果,甚至出現過「舊版杜林普」候選人,有見及此,有人製作了一幅「總統週期表」,以大選制度及其結果為主題,介紹政治常識之餘亦闡明一個道理:歷史永遠新中帶舊。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Slavoj Žižek 篇)

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右翼席捲歐洲之後再下一城,左翼學者如何理解左派全球撤退?斯洛文尼亞哲學家、文化評論學者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美國大選前夕接受訪問時表示,如果要投,他會投杜林普,因為希拉莉才是「真正的危險」。作為激進左派,為甚麼齊澤克會由支持桑德斯變成背書杜林普,背後又有何理據?

杜林普醫保鬧劇

杜林普一直強力譴責奧巴馬醫保(Obamacare),又揚言當選後將予以廢除,代之以「更佳方案」,日前競選團隊終於就醫療政策召開記者會,結果杜林普貫徹毫無準備的作風,隻字未提備用計劃詳情--或者本身也無詳情可言,因為所謂「杜林普彭斯醫保」(Trump Pence)一言蔽之,就是「自己睇病,用自己錢」。

【美國大選】歷史上的爆料月

今年美國大選被指為最醜陋的一屆,初選時已爭議不絕,近日兩人醜聞連環爆發,令美國人陷入「選舉焦慮」,中國人則額手稱慶。臨近選舉衝刺,黑幕忽然頻頻爆出,早成政爭常態,紐約時報就整理出美國「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爆料事件,同時提醒讀者,醜聞即使及時也未必能影響選情。

面對杜林普,保守派報章這樣選……

杜林普性醜聞纏身之際,「拉斯維加斯評論報」則發表社論,支持他入主白宮,成為首份公開撐杜的主流報章。但這種共和黨死忠已賣少見少,近月多份保守傾向的大報都「棄共投民」,力撐希拉莉當總統。「亞利桑拿共和報」也倒戈了,卻在宣布支持民主黨後,即被留言轟炸,威脅取消訂閱,甚至接獲死亡恐嚇。

桑德斯的勝利

美國大選民主黨初選落幕一個月後,桑德斯終於表明將為希拉莉站台,令不少支持者「心碎」。若說桑德斯未曾設想勝利,未免過分單純;但說落選等於完敗,這種想法也很天真。桑德斯挾民意逼希拉莉調整方針,將民主黨拉向進步左派,種種改變,一年前幾乎無法想像,今日已成民主黨內共識。而桑德斯現象並不會隨大選結束,關鍵是未來如何把握機會,將趨勢化為實績。

余以謙:三億多槍械氾濫美國民間

襲擊奧蘭多夜總會的兇手使用的 AR15 半自動式手槍是新式殺人利器。2012 年康涅狄格州小學槍殺案,用的也是同一種半自動手槍。美國國會調查局估計,除了軍隊、警察所須配備手槍武器外,全美民間擁有的槍支達 3 億 1,000 萬,平均每一個美國人就有一把,槍械氾濫形勢可怕。

黑天鵝效應 2016:騎士、李城、杜林普

NBA 總冠軍賽最終戰中,騎士以 93 比 89 擊敗勇士,逆轉封王,打破多項歷史紀錄,可謂是次比賽的「黑天鵝」——與贏得英超冠軍的球隊李斯特城、美國大選爆冷一躍為共和黨唯一候選人的杜林普十分相似。

奧蘭多槍擊案的共業

人在美國,開車要考牌,開槍就簡單得多,買一支大殺傷力步槍毋須背景查核。正如紐約客一篇評論指出,大型槍擊已成為美國國技,奧蘭多槍殺案以破紀錄戰績登上超長名單榜首,規模或者令人震驚,但手法絕不陌生。奧蘭多案 49 人之死,其實並非一人所為,法院、國會、全國步槍協會(NRA)甚至國民都是幫兇。

減稅反增稅收--神話還是廢話?

由列根時代起,共和黨人一直高舉低稅率為經濟發展的圭臬,本屆美國大選亦不例外,杜林普、克魯茲等人一致倡議減稅,杜林普更是野心宏大,一方面大刀闊斧減稅,另一方面續行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同時又要平衡收支。不過,也是由列根時代起,減稅增加收入一說已被推翻,為甚麼政客樂意重覆犯錯,美國人又信之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