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經歷一星期峰迴路轉的劇變,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被解僱數日後,在近乎全體員工簇擁下強勢回歸。有如一場流產的政變,一切看似復常,但眾多評論都提醒,OpenAI 肯定再回不去。「經濟學人」更分析,事件象徵學術理想主義衰落,商業實用主義的興起,連串風波標誌著 OpenAI 與 AI 產業的新時代開端。
回顧過去一星期的峰迴路轉,阿爾特曼先在 11 月 17 日被董事會解僱,到 20 日便被 OpenAI 最大金主微軟(Microsoft)招攬到旗下 AI 團隊。同一天,OpenAI 幾乎全體約 770 名員工聯署,警告如阿爾特曼不能復職,他們將會集體請辭,成功迫使董事會妥協,阿爾特曼於 21 日復職。
GPT-5 開發速度或大躍進
當初董事會解僱阿爾特曼,聲言是他在溝通上「沒有保持一貫坦誠」,對產品的開發速度與安全同樣有疑慮。OpenAI 內部人士暗示,即將來臨的重大技術突破,可改進 AI 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不用更多數據,發展速度嚇壞了身為董事的公司聯合創辦人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另一名來自喬治城大學的董事 Helen Toner,早前則曾經發表學術文章,闡述 OpenAI 有人工智能安全隱患。此外,阿爾特曼部分副業同樣引起憂慮,包括涉及沙特阿拉伯資金的 AI 晶片初創計劃。
在一場出乎意料的劇變中,Toner 與其他三位董事會成員通過解僱阿爾特曼,與阿爾特曼站在同一陣線的董事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卻選擇辭職,以示聲援。隨後,阿爾特曼與布羅克曼都在微軟找到新職位,負責領導轄下新開設的內部 AI 實驗室。有了微軟支持,阿爾特曼在之後的談判過程佔了有利位置。
如今,阿爾特曼與董事會達成的協議,將會從根本上改變 OpenAI。首先是從董事會開始,支持解僱阿爾特曼的 Toner、蘇茨克維和科技企業家 Tasha McCauley,同步離開董事會。新董事會預期將擴大到 9 位成員,新董事有 Salesforce 前共同行政總裁 Bret Taylor,以及曾擔任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長的哈佛大學學者 Larry Summers,而微軟都有望佔一席位。
改組後的新董事會,很可能把 OpenAI 這家非牟利公司推向更商業化。外界仍未能肯定他們對 AI 安全的觀點,但應當比前任董事更願意接受阿爾特曼的主張。經過此次劇變,OpenAI 員工可能會更忠於阿爾特曼,也可能更願意追隨他的商業遠見。這或會導致 OpenAI 當前最強大的 AI 模型 GPT-5,經歷數個月的緩慢開發後,迎來技術大躍進。
末日論者與繁榮論者的較勁
然而,有些影響可以相當長遠。在阿爾特曼被解僱的那天早上,OpenAI 原本即將完成由創投公司 Thrive Capital 主導的投資,有望使 OpenAI 估值升至 860 億美元。阿爾特曼解僱消息傳出後,有關投資即時被叫停,即使阿爾特曼回歸令投資得以重啟,但投資者依然保持警惕。如果阿爾特曼與蘇茨克維無法調和分歧,OpenAI 可能會失去這位在 AI 領域備受尊重的思想家。
經此一役,微軟的投資也更為穩健,股價回落後反彈,22 日升至歷史新高,但預料仍會跟 OpenAI 保持一定距離。劇變期間,微軟提議吸納阿爾特曼及其團隊,但其實阿爾特曼與布羅克曼都未必適合服務大企業,當時很多評論都質疑,兩人未必會待得太久。
預料在整個 AI 產業中,OpenAI 依然是行業領導。Retool 調查顯示,有 80% 開發者更常使用 OpenAI 的模型,但受事件影響,OpenAI 可能會面對更大競爭,不少客戶開始尋找替代的 AI 模型製造商,如 Anthropic 和 Cohere。
這場 OpenAI 動盪所反映的,其實是矽谷內部嚴重分歧。一派統稱為「Doomers」(末日論者),悲觀相信失控的 AI 發展是人類滅世浩劫,要求更嚴格的監管措施;另一派稱為「Boomers」(繁榮論者),樂觀相信 AI 可望加速人類社會的進步,背後由迥然不同的世界觀支持。
過去的阿爾特曼兼顧兩派需要,既推動發展更強大 AI 模型,也提出更多安全措施。但經歷劇變後,阿爾特曼似乎更傾向「Boomers」陣營,希望他回歸的大多數 OpenAI 員工也展現類似態度;相反,解僱阿爾特曼的理據,站在學術理想主義立場,提出不少「Doomers」的悲觀疑慮。如今我們見證的,不僅僅是 OpenAI 內部劇變,還是矽谷兩派力量的此消彼長,日後 AI 產業發展難免更傾向商業實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