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用行動拯救柱侯牛腩吧!

A+A-

本來不該比較,但事實擺在眼前,近年大家愛追棒清湯牛腩,名店大排長龍,談論者眾,柱侯牛腩真的失勢了,少人講,少人做,重要性大不如前。

街上吃到的炆煮牛腩,大概有 3 大做法,一是清湯,二是潮式滷水,三是柱侯炆。據說柱侯牛腩來自清末的廣東省,因牛肉有臊味,牛腩肉韌,佛山人便用濃味的柱侯醬炆煮數小時,除去雜味,令牛腩鬆軟。最常見的就是雲吞麵店,雲吞水餃以外,還有南乳豬手、柱侯牛腩,用來配撈麵,麵爽汁濃,味道一絕。

麵店常用電飯煲炆柱侯牛腩,有時過火,令牛腩太柴太鹹。

做得出色的麵店本來已不多,煮出好的柱侯牛腩就更少,最大問題是沒香味,全因大部麵店用現成劣質的柱侯醬,加防腐劑,沒豆香,食不知味。有些店家又貪方便,用一個電飯煲長期炆煮,牛腩炆過頭,肉質粗柴,醬汁又會過鹹過濃,好些師傅怕燒乾水,就不時加新滾水,令柱侯汁濃淡不一,失了風味。柱侯牛腩的炆煮時間本來不該太長,要剛剛好,更要用柱侯醬先炒香牛腩才炆,這樣牛腩會較入味,有醬香,又易軟化,只是現代人省工夫,少了炒香步驟,一味靠長時間煮,令牛腩失去香味且嚡口。柱侯牛腩做不好,大家不愛吃,少人點,店家又覺得賺不到錢,就不會投放資源去做好,惡性循環下,一種美食就會消失。

過去柱侯牛腩不只見於麵店,更可成為酒家小菜,柱侯牛腩以外,還有甚為有名的柱侯雞,已故美食家江獻珠曾寫過柱侯醬來自佛山人梁柱侯,大約在清末時發明,他本來是佛山三品樓廚師,無意間在原豉醬內加入糖、果皮、薑、蒜茸和芝麻,搗爛成幼緻的醬,當時的人都以柱侯醬稱之,加在肉類或禽肉內作調味品,風味頓然不同。梁柱侯的首本菜是柱侯雞,可用原隻雞加醬去燜,或將雞切件,用醬爆香再炆煮即成,兩種做法各有特色,難分高下。佛山人甚至自豪地說:「未嘗柱侯雞,枉作佛山行。」

聽起來已覺和味,但如今柱侯雞已鮮見於菜牌,大概不流行了。一道菜的消失,有無數的原因;一道菜的復興,需要很多人的力量組合而成。香港餐廳要做好柱侯菜式其實不難,只要追本溯源,到醬園談出柱侯醬的細節配方,做好黃豆和麵粉混和發酵的過程,用天然日曬方式釀造出原豉醬,再配材料煮好柱侯味道,用來配肉類,控制炆煮時間,好吃的柱侯牛腩,或懷舊的柱侯雞,還是會有知音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