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慶潑水節,周恩來:澆得愈多愈吉祥幸福!

A+A-
身穿緬甸傳統服裝的周恩來。 圖片來源:Chinese Culture Center Yangon/Facebook

潑水節,又名宋干節(Songkran),是東南亞地區每年一度的盛事,在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和雲南等地都有慶祝活動。人們會走到街上潑水,祈求如意吉祥,洗脫惡運。香港有大量東南亞移民,每年大約 4 月在九龍城都會有慶祝活動。在節日慶典的時候,有官員會選擇放下架子,與眾同樂。1960 年初,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兩度與民眾同慶潑水節,仍為人津津樂道。

當時,中國致力與東南亞的第三世界勢力修好關係,以在國際舞台上抗衡美國和蘇聯。1960 年 4 月,周恩來在副總理陳毅的陪同下訪問緬甸,希望增進兩國友誼,並商討中國雲南與緬甸北部長久以來的邊界問題。中國代表團到達緬甸的時候,恰逢當地正舉行盛大的潑水節活動。根據中國外交部的專題資料,在時任緬甸總理吳努邀請下,周恩來欣然地「手執銀碗、身穿緬甸傳統服裝參加潑水節。」

當時車隊先後經過四個潑水彩棚,同行官員建議周恩來只需象徵式參與一下,但是周恩來從中緬友好出發,決定「每到一個彩棚都下車,興致勃勃地和緬甸群眾相互潑水。」當年周恩來已經年過六旬,隨行工作人員都擔心他的身體,於是為他披了一條浴巾,不過由於「漫天飛水」,毛巾很快就濕透。周恩來便淡然地拿開浴巾,向隨行人士表示:「水是吉祥物,澆得愈多愈吉祥幸福,這時的水,每一滴都是熱的, 我一點不覺得冷!」

1960 年 4 月,周恩來參加潑水節。 圖片來源:外交部

事件展現了周恩來尊重地方民俗、平易近人的一面。同年,中緬雙方締結「中緬邊界條約」,兩國釐清國界,當中超過 80% 受爭議的土地撥歸緬甸,條約於 1961 年 1 月正式生效。同年 4 月,緬甸總理吳努回訪中國,與周恩來一同到訪雲南西雙版納。這次周恩來順道視察景洪城的時候,再次遇上傣族的潑水節,於是他穿起傣族服飾走進人群。

開始時,群眾只是用柏枝蘸一下銀碗裡的清水,禮節性地灑在總理身上。不過,當周恩來看到有民眾用大盤潑水後,決定入鄉隨俗,拿起大盤潑水。民眾看見周恩來親民的態度,慢慢也放下拘束,紛紛用大盆向總理潑水。按照傣族習俗,在潑水節時,水潑得愈多、愈熱烈,就代表彼此愈親近尊重。有隨行警衛關心周恩來身體,希望開傘擋水,卻被他阻止:「不要緊的,要到群眾中去和大家一樣。」他又對當地幹部說:「傣族群眾的每滴水都是熱乎乎的,我一點都不感到寒冷⋯⋯ 只有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才能和各族人民心連心。」

周恩來在 1961 年參加潑水節的事蹟,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甚至被寫成散文「難忘的潑水節」,成為中國小學語文科的選文。中國官方亦多次推出紀念郵票。2021 年,亦即周恩來參加潑水節 60 周年,雲南省民族學會傣學研究委員會亦舉行研討會,探討事件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