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祭典疫後沒落,努力傳承的人們

A+A-
暌違 4 年,東京再度舉行神田祭。 圖片來源:David Mareuil/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全日本每年舉辦約 30 萬場祭典,但隨著人口迅速老化及萎縮,社會關係不如以往緊密,類似儀式愈來愈難吸引人參加。對缺乏自發組織者及資源的地方節慶活動而言,COVID-19 及聚會限制更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東京墨田區立川祭典其中一位組織者久保田健一說:「感覺就像 COVID 逆轉了我們 10 年來的進步。但孩子們又開始練鼓,為今年夏季祭慶做準備。」

愈來愈難維持的文化傳統

其位於立川的二手車及零件行,成為了附近居民及小孩放學後的聚會場所。每年 8 月盂蘭盆節(お盆),店前街道會舉辦小型節慶活動。當日有小食攤位吸引民眾,身穿法被的成年人會將神輿(神橋)扛在肩上,行經街區,而晚上眾人會在音樂中聚集跳盆踊。

現在帶領祭典的表演者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參加久保田推出的計劃學習打鼓,計劃旨在復興曾面臨消失危機的節日。久保田說:「我一直努力鼓勵兒童參與活動,令這項活動更年輕,我們曾非常成功,直到疫情為止。」

祭典是日本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凸顯鄰里之間的團結及承傳傳統的使命感,同時也是地方的收入來源。它們與四季密切相關,在農村地區,農民在春天祈求豐收,在秋天為收成向神明表達謝意,而城市地區通常會舉辦夏季祭,以驅除引起疾病的邪靈。舉辦祭典需要大量工作,組織者及參與者要花費長達一年時間準備。

然而,這些小型節慶不但面對參與者日漸減少的問題,主辦的地方鄰里亦要以有限預算籌備以及保存、維修神輿。久保田表示立川夏祭一直依賴捐款,但款項每四年就減少約 100 萬日元。他說:「祭典收到的金額已從 2006 年的 800 萬日元左右,下降到 2018 年的 500 萬日元。」

抬起神輿、撐起祭典的人們

一名父親正在教兒子跳盆踊。 圖片來源:Stanislav Kogiku/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居民抬起巡遊的神輿,是整場祭典的重點,需要由工匠定期維修以確保其耐用。有些神輿乃江戶時代建造,代代相傳至今。宮田宣也多年來抬過數百台神輿,目前在橫濱有一個工場修理神輿。他年少時曾到訪祖父的工場,學會使用工具的基本知識。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剛大學畢業的他在東北地區做了兩年義工,期間協助重振宮城雄勝町的白銀神社祭典。宮田說:「我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祭典為遭受巨大苦難的當地人帶來歡樂,這在某種程度上令我頓悟,為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奠定基礎。」

宮田在推廣祭典文化上不遺餘力,不僅帶領旨在保護及促進祭祀活動的組織「明日襷」,亦成為紀錄片「MIKOSHI GUY 祭の男」的拍攝對象,最近剛從歐洲神輿巡演歸來。現在他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參加節慶,與當地人一起抬神輿,並邀請義工加入他的行列。他說:「讓年輕一代參與這些慶祝活動,對於此一傳統存亡至關重要。希望終有一天,像我這樣的人不需要支援這些祭典,祭典也能夠自行維持下去。」

久保田多年來努力讓社區中的孩子學習打太鼓,口耳相傳之下,參加太鼓訓練的孩子數量不斷增加。但器材昂貴,機構預算不足以為所有孩子買鼓,他們就利用當地酒舖捐出的清酒桶再製成鼓。而為吸引年輕觀眾,樂隊亦練習宮崎駿執導的動畫「崖上的波兒」主題曲。

久保田說:「2010 年時,約有 40 名孩子參加我們的課程。你知道接下來發生甚麼事嗎?節日期間,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來看他們表演,人數增加了 1 倍甚至 3 倍。」而當年一同練習太鼓的孩子,現在就可以教導年紀更小的孩子,將祭典文化承傳下去。

  • 紀錄片「MIKOSHI GUY 祭の男」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