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南北博滙說粵語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北方普通話說的「一貫」、「一向」,為甚麼廣東人講「不嬲」?

「我不嬲都覺得普通話唔係正宗」,「不嬲」二字,應作「不溜」,因為「嬲」字的子音是鼻音的 N、不是舌音 L;「嬲」讀 Nau,而不是 Lau,正如「男」讀 Naam,而不是 Laam。「不嬲」是別字。

「不溜」又是「一溜」的俗讀音變。而「一溜」又是「一了」之音變。

元朝雜劇有一齣戲,叫做「看錢奴」,有一句:「此處有一人是賈老員外,一了他一貧如洗,人都叫他賈窮兒。」另「水滸」第 16 回,講到白勝在黃泥岡上賣酒,說:「我一了不說價,五貫足錢一桶,十貫一擔。」

宋前並無「一了」或「一溜」的任何文字記述。所以可以推斷,「一了」最早見於金元之間,也就是說,粵語這個「不嬲」,最早的證據反而是山海關之外的外來語;然而在北方話中反而消失了,由中原傳來廣州。

因此,粵語並非沒有「胡語」的成分,粵語的「包容」程度,地域上還遠至東北,連今日北方「漢人」也忘掉了的近千年前的金元詞音,粵語反而尚有。

此外,粵語還有一詞,與吳語也就是上海話通用,就是「交關」。

「佢份人真係衰得交關」,意思是「他這個人壞得很」。吳語中「交關」一詞也說到今日,指「非常」,或「許多」。「狄個人交關壞」,「伊銅鈿有交關」,意指「他這個人很壞」、「他的錢很多」。

「交關」源自漢代。本義是「交通往來」。「關」是關卡、關防,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後漢書」提到西羌一地:「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

因為關卡就是邊界,偷越關卡,變成罪行。因此「後漢書」的「孔融傳」,又有「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以上,皆應知情」。「交關」的意思,又轉為「走私」或「勾結」,總之是偷偷摸摸的越軌曖昧行為。

到了唐宋,詞義又一變。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子說忠恕,如說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一般,只有交關妙處。」

朱子解釋曾子的道理:做好事不要因為微小而不為,積許多小小的德行,有如流水匯成長江,就會變成道德風氣的大事業,可以啟迪人心。

其中的妙處,朱熹難以形容。「交關」至此,有了 Limit「極至」之意:此是「關鍵」處之妙,亦可說是「非常重要」之點。

「交關」之意,至此方定,在江南和嶺南,都一樣了。南宋定都杭州,故吳語有「交關」,南宋滅亡,人口向南遷徙,就將「交關」一詞帶到廣東來了,而此二字則從來與北京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