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

|共26篇|

梨泰院人踩人事件原因:代溝

萬聖節週末晚上,南韓梨泰院發生駭人的人踩人慘劇,當中約 150人受傷,大多數是 20 到  30 多歲的年輕人。事後有目擊者及專家表示,受社交媒體及西方影響的年輕一代,與長輩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年長一輩大多忽視外來的影響,認為萬聖節並非需要重視的節日,這或可解釋為何梨泰院雖然夜店及酒吧林立,也適逢今年是疫後首個沒有防疫控制的萬聖節,預計有大量人潮湧入,當局卻沒有提供足夠安全措施。

清明節俄國版:拉多尼察

在中港台星馬等華人地區,每年 4 月初會有清明節。每到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會上山掃墓祭祖,紀念祖先,慎終追遠。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以悼念亡者,俄羅斯就有「快樂版清明節」,名為「拉多尼察」(Radonitsa),人們會與往生者一起吃傳統甜品、痛飲伏特加。

非洲也有狂歡節:傳統文化與抗爭歷史之糾纏

提到基督宗教節日,很多人會想到聖誕節和復活節,其實,很多國家還有另一個大型節慶「狂歡節」(Carnival),主要是讓教徒在四旬節守齋前盡情享樂一番,時間大約為每年的 2、3 月,視乎各地的習俗和曆法。在殖民主義時期,西方列強把宗教節日帶到世界各地,當中巴西狂歡節就舉世聞名。這次要介紹的是畿內亞比紹(Guinea-Bissau)狂歡節,了解當地傳統文化與抗爭歷史如何交織。

Moyashi:科學節日觀

強制禁止的措施多數有反效果,而且畫面不好看 —— 如果中國政府在乎的話。反正今時今日的聖誕節,消費噱頭多於宗教目的,用焚琴煮鶴的方式消滅浪漫,說不定可透過「掃興」來達到反節日的效果。政府可以派出街宣車或者派發傳單,把沉醉在節日浪漫的大眾拯救出來。

送禮物之必要

聖誕節之後就到拆禮物日。交換禮物似乎是聖誕節指定動作,不過,要在人頭湧湧的商場選購禮物、網購又怕臨近旺季未能準時送達,費時費心之外還費錢,到底意義何在?康涅狄格大學人類學及心理科學副教授 Dimitris Xygalata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送禮的作用。

在蘇聯存活下來的俄版聖誕老人:嚴寒老人

人們總說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在獨裁國度卻未必如是。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蘇聯以共產主義立國後大力遏制宗教活動,當中包括聖誕節等基督宗教慶典。不過,即使在如此政治高壓的環境,一些民間風俗依然能以各種方式留存下來,包括俄羅斯版的聖誕老人「嚴寒老人」(Ded Moroz)。

回顧西班牙流感下的美國聖誕

聖誕節本來是普天同慶的節日,但今年全球各國都要度過一個不一樣的聖誕。截至 12月 23 日,全球有 7,800 萬人感染武漢肺炎,超過 170 萬人死亡,雖然疫苗趕及面世,但是又傳出英國和南非病毒變種後,傳染力大幅增強的消息。人類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黑暗時刻,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就與大家一起回顧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期間的美國聖誕。

千年以來,為何總有人希望禁賀聖誕?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教會,由公元 336 年起正式將聖誕節定於 12 月 25 日。今年受武肺疫情影響,多國政府實施不同限制措施,令群眾無法像以往一樣熱鬧慶祝。不過,要群眾放棄歡度佳節並不容易。牛津大學近世神話學博士 Tim Smith-Laing 就在「經濟學人」生活雜誌 1843 撰文指,聖誕節選定的日期,本身已決定了其狂歡性質,昔日不同國家想禁止,亦禁之不絕。

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

節日期間愁眉苦臉,怕會被當作怪人。於是乎,即使為了各種事情,或憂慮或痛心,也得「振作」起來笑臉迎人。不過精神科醫生 Judith Orloff 強調:「強顏歡笑令我們覺得更加悲傷、難過和寂寞,因為我們正在偽裝自己的感覺。」所以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以下的幾個建議,或許可以令你好過一點。

「送禮達人」的成功之道

臨近聖誕,即意味又要為挑選禮物絞盡腦汁。不能重複,更不能馬虎,交換禮物之際,一旦對方臉有難色,便只好自求多福。「送禮達人」從來都不易做,英國廣播公司(BBC)綜合多名心理學家和營銷專家的建議,製作了禮物選購攻略,令你的禮物不再被拒收。

為何有些美國人不慶祝感恩節?

很多美國人認為感恩節是一個溫馨的節日,可與朋友及家人一同吃火雞大餐,歡度假日時光。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假期是在慶祝征服美洲原住民,所以謝絕慶祝。節日本身具有爭議,除了因為有關感恩節的種族清洗歷史一直被洗白,對於何時才是感恩節也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