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健康

|共23篇|

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勞動時間不斷縮短,何以仍會一減再減?

去年 8 月,微軟公司日本分部試行「4 天工作週」,結果發現員工更為快樂之餘,工作效率亦提高了 40%。「喜訊」一出,全球打工仔無不渴望自家老闆「開竅」,但不說不知,原來人類的勞動時間已經不斷縮短,何以仍要一減再減?少做多得,又是否毫無顧慮?

與糞同行的監獄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大家不時戲稱相比昂貴而破落的劏房,監倉空間或許更大。但若生在美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除了因為當地房屋價錢比較可負擔,更因為當地監房狀態堪虞。麻省警司 David Tuttle 直白地比喻,這就好比在對囚犯說「歡迎來到屎坑」的同時,嘗試說服他們「我是真的想幫助你把人生撥亂反正」,毫無說服力。

紀錄真實的記者,也有心理健康風險

在示威者、醫護人員、警察以外,記者一直在集會現場用鏡頭和文字作紀錄,並起監察作用。當衝突發生時,有人流血受傷,目睹一切 ,精神必定受到衝擊。更甚是在近日示威中,記者已穿上表示身份的黃色反光衣,但仍遭到警察無理暴力對待。可想而知記者朋友工作時,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不過,對於傳媒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仍是鮮有人關注。

請大家準時下班:日本職場告別「酒局」文化?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帶起工作方式改革話題,任職網頁公司的女主角堅守「朝 9 晚 6」,完成重大項目也不慶功酬謝團隊。但現實中的日本,「下班後去酒局」仍是常態。原意是想促進下屬和上司溝通,卻被詬病為變相加班,影響員工私人生活,加上新一代不愛交際。彭博社報道,近日就有新任銀行高層,決意改變這個文化。

城市隱性「流行病」:Burnout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 —— 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此等「喪屍」見怪不怪,可是如今在歐美地區,「它們」亦無處不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現象好比流行病,蔓延全球發達國家。法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已承認 burnout 綜合症,視為請病假的合法理由。

病了仍堅持上班是何道理?

不少上班族在生病時,即使沒有辦法正常工作,仍會勉強上班,不外乎是害怕上司責怪,或出於個人「奴性」深重,覺得帶病仍工作是種美德。但苦苦堅持,只會令病情加重,一不小心傳染同事,更會破壞職場健康。近日英國廣播公司就有報道,探討上班族何以做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

Moyashi:社畜寄生獸

生病了本應該休息,何況流感嚴重起來可致命,傳染力亦高,為人為己也應該請假休息、甚至入院隔離。於是,看畢這宗新聞,我們不能不問一個問題:那名染上流感的 OL 為甚麼還要上班?合理思考下,患流感發高燒,即使回到公司也無法工作,就算工作也不可能有效率。到頭來,工作做不好,感冒還變嚴重了。

動動腦筋,讓員工老闆全贏的 4 天工作制

餐飲業長時間工作,工時不固定,而且需要體力勞動,經年累月令廚師身體不勝負荷,更甚是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香港有些餐廳就寧願沒有晚市,令員工可以早點回家。英國新一代廚師亦正追求打破舊有工作環境,用 4 天工作制令工作及生活得到平衡。

彈性工時:企業管理最應考慮的政策

朝九晚六是香港職場普遍的(和官方的)辦公時間,那住得近的人朝八晚五可以嗎?住得遠的人又能否朝十晚七?在英國,傳統的職場辦公時間是朝九晚五,但由 YouGov 與 McDonald’s 合作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只有 6% 的英國人仍然是準時在這段時間上班下班,其他大部分打工仔都有彈性工時。

Freelancer:自由地工作,自由地被剝削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可以自行選擇工作,有自由的工作時間,可以自己當自己老闆,這樣如閒雲野鶴般的工作方式,實在令人稱羨。但自由總有所代價,美國自由作家及編輯 Sarah Grey 就以「過來人」身份撰文,對自由工作者的 4 個固有定型作出澄清。

生而為人,死於薪水

你能計算得到每天用多少時間上班,又換取了多少薪水,但反過來,因為工作壓力而令精神健康和生命縮減了多少,則難以估計。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 Jeffrey Pfeffer,一直研究現代職場對員工造成的壓力傷害。其新作「死於薪水」就提醒企業管理層,讓員工持續加班或全天候工作,表面上是人力資源調配的極致,但當員工置身於高壓的工作場所,對公司的經濟傷害可能更大。他認為,一個更為健康的工作場所,能夠令員工獨立工作,自行調節如何履行他們的應有職責。不過,如今有多少企業的管理層能夠不做操控狂,放下監視員工每一個細節的微觀管理思維呢?

過勞死是員工的事?瑞銀:員工健康才是公司潛在優勢

根據瑞銀(UBS)日前發佈的企業健康白皮書,企業健康指的是公司勞動力的身體、心理和情緒健康及員工工作環境的健康。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過勞與壓力。當財務報表將員工視為「人事成本」而非「公司資產」時,健康議題永遠不會受到重視。瑞銀認為,一間重視人才的公司,健康不應被視為企業營運的成本,反而應被視為潛在的競爭優勢。

你的職銜如何 你的工作表現便如何?

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 John Harsanyi 曾指出,撇開經濟報酬,社會地位「是驅使人行動的最重要動力」。一個高級職銜可以彰顯社會地位,即使沒有匹配的薪金和責任,也能燃起員工鬥志。另外,一個不凡的職銜,也不一定要與地位掛勾,換個花樣加添趣味,新鮮職銜同樣可以帶動員工表現進步。不過頭銜突破還突破,任你改得天花亂墜也好,最重要還是讓員工感受到頭銜的實質意義。不然明明職員証寫的是公司瑰寶,當事人卻處處受盡奴役刁難,表裡不一,員工自然早走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