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A+A-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過往已有不少研究,證明個人情緒管理能力有多重要。在芬蘭奧盧大學任教的 Hanna Järvenoja 認為:「情緒管理與工作和認知能力息息相關,了解情緒的過程間能提升工作表現;同時,它亦關乎個人在職場內外的心理健康。」能夠辨識自己的感受、令自己重返正軌固然十分重要,而團隊間互相照料的能力,更會大大影響其工作效率與士氣。

為證實團隊情緒覺察力與工作表現間的關係,以 Boros 為首的研究團隊請來 240 位工商管理碩士學生,以 6 人為一組,連續 5 天共同解決模擬案例中的商業難題。在每天結束時,學生均被要求填寫問卷,就以下描述評分:

  • 只要看看對方,我們就知道彼此有甚麼感受;
  • 我們可以憑對方的聲線了解大家的情緒;以及,
  • 大部分時間,即使不發一言,我們都明白每個人的感受。

這些描述均著重受驗者對同伴情感的判斷力。實驗終結時,專家會再為各組表現獨立評分。一如研究員所料,若小組對他人情緒並不敏感,就難以有效處理成員意見不合的狀況,團隊作集體決定的能力亦大打折扣;反之,則普遍獲得較佳成績。有後續研究亦顯示,若團隊成員在意他人感受,能有效防止公事爭拗演變成個人衝突。

對此,改善方式可以很簡單。在 Boros 的另一實驗中,研究員在一群學生開始討論前,先發出一張相處指引,上面寫的都是老生常談:

  • 在會議開始前,大家先談談自己心情如何;
  • 假設每個不悅的反應都有其原因,嘗試透過溝通找出來,避免負面歸因;
  • 工作時,跟隊員分享想法;
  • 下決定前先問其他人是否認同;
  • 若太快下決定,應質疑是否過於倉促;以及,
  • 邀請沉默的隊員分享想法。

當然,這些原則非金科玉律,但情緒管理畢竟知易行難,一張簡單的提示已經足夠為本來表現欠佳的小組變得自覺。

由法國勃艮第大學運動科學專家 Mickaël Campo 帶領的研究則顯示,強調隊員的評價乃基於隊伍成敗,而非個人技術,就能改進團隊的情緒管理能力,連帶整體或個人表現都大幅改善。

作為領袖,何時應介入調和團隊氣氛?若團隊之間能互相照顧,即使個別成員情商較低亦不是問題;但如果整體氣氛被拖垮,就需要特別處理。Boros 指,如果大家本來就很在意彼此感受,突然強調要「照顧情緒」就是畫蛇添足,甚至有機會收反效果:「那些對話,可以令人陷入情緒泥沼」。但她補充,長遠而言,在討論前後花一點時間照顧感受、檢討改善方案,能有效釐清誤會,助團隊成員找到各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