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共186篇|

辦離婚手續前,先試試愛情藥

科學能否或如何解釋愛情?從情感層面上來看,愛是大腦一種持續變化的化學反應。雖然有研究證明,愛情可以持續至婚後數十年;但在現實中,找對的人太難,有時人還是那個人,一切卻變得平淡無奇,甚麼都感覺不到。如果有方法挽回一切…… 英國演化人類學家、Why We Love 作者 Anna Machin 便宣告,愛情藥即將面世。

真正 Innerspace:超聲波可助直接供藥到大腦?

種種疾病裡,最棘手的可能是治療腦部疾病。大腦有腦血管障壁,充當阻止有害物質進入、允許必須營養進入的守衛,但同時也視藥物為敵,導致藥物輸送受阻,無法發揮效用,亦令不少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療。不過,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新寧健康科學中心可能在聚焦超聲波(Focused Ultrasound)技術上,找到向大腦供藥的曙光。

【明辨曲直】懂得嘲諷,是智慧開端

說話「有骨」似乎令人不好受,但細想之下,其實諷刺揶揄能減輕當面譴責及冒犯的威力,或在讚美恭維時化解對方尷尬。甚至有研究證明那可以讓人更有創造力,並助人在情緒低落時發洩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亦發現,要做到挖苦諷刺,話中有話,大腦需要克服無數障礙才能作出正確演繹,這比普通陳述需要動用更多腦力。

當夢入面也有廣告……

電視有廣告,觀看影片前要看廣告,社交媒體有廣告,也許只有我們入夢時,才有片刻擺脫無處不在的廣告。不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Fluid Interfaces 團隊博士生 Adam Haar Horowitz、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Robert Stickgold 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Antonio Zadr 就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廣告商已經開始入侵人們的睡眠,嘗試將產品植入夢中,但箇中倫理問題,仍在探討階段。

不記得細節才是善用記憶力?

與舊友相聚、回憶過去時,往往會發現大家談的明明是同一件事,細節卻不盡相同,有人甚至會對某些細節毫無印象。近日有認知科學家指出,忘記某些細節或者是一件好事,因為日常生活充滿大量細碎片斷,人類有限的大腦容量無法記住所有事情,選擇性記得,才能善用記憶力。

孤寂長夜:為何我們特別容易在凌晨三點醒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無緣無故在凌晨三點醒來,滿腦子都是奇怪的念頭,整個人充斥負能量,會責備自己,又或者怨恨周邊世界。可是當晨光出現,那些可怕的想法又會隨之消失。為甚麼人特別容易在三點醒來,又何解在那個時候特別消極?斯威本科技大學心理學教授 Greg Murray,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拆解背後成因。

【*CUPodcast】數碼時代的專注秘訣

在數碼時代,面對工作、電腦、手機、電視的不斷干擾,如何可以保持專注?「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一書就從人腦運作說起,講解人腦的獎勵機制、伏隔核與多巴胺等運作,怎樣影響人的注意力。運動是改善專注力的特效藥,原來與人類演化息息相關,要告別分心,一切可由運動做起。

【*CUPodcast】數碼時代的石器大腦:運動如何抗壓?

常說做運動能紓緩壓力,當中有何乾坤?「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一書以腦科學角度,淺談運動如何從多角度提升人類的身心健康,包括減壓、提高專注、延緩退化等。其中,運動之所以能減壓,是因為身體與大腦視帶氧運動為壓力,引發壓力荷爾蒙在運動期間增長;長期規律運動由此增加身體對壓力的耐受性,日後面對生活與工作的壓力,都不至於過度反應。

善忘、癡呆和認知障礙,都是 9.11 恐襲後遺?

9.11 事件不只奪走眾多性命,亦改變了全球政局。但在 20 年後的今日,還有更多傷害陸續浮現 —— 最先趕赴恐襲現場的警員及消防員等應急人員,現時患有認知障礙的比率異常高,有些人不過 50 多歲,卻有多在七旬才見的缺陷,尚未計其他失憶症狀甚至癡呆的個案。莫非這一切也是驚世恐襲的後遺?

受爭議的「鄧巴數」:人只可以維繫到150段人際關係?

鄧巴數(Dunbar’s number),又稱為「150 定律」,有專家認為人所能維繫的親密關係有其上限,大約是 150 段。過去 30 年,鄧巴數不單是人們時有分享的趣味冷知識;也經常為商業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家引用,制訂相應的產品策略。兩位斯德哥爾摩大學生物學家 Johan Lind 和 Patrik Lindenfors 就撰文拆解鄧巴數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