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受苦:新手爸爸的「產後」抑鬱

A+A-
圖片來源:Lopolo/Shutterstock

照顧新生兒的重壓,以及為人父母的巨變,新手爸媽都得承受。但是產後抑鬱這種在子女出生後首年持續情緒低落、冷漠甚至產生自殺傾向的精神惡疾,多年來卻被視為「婦女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多為女性而設。男性患者缺乏病識感,加上恥於表達情緒困擾,估計數以百萬計父親正在暗自受苦

David Levine 是兒科醫生,親友總期待他會是個好爸爸,2013 年兒子出生時,他亦樂於以醫學知識輔助妻子餵餔。但當意識到要成為父親,卻總無法達成令兒子停止哭鬧等育兒任務,他指「我認為是自己的錯,沒做好本分,甚至覺得他是不喜歡我才哭」。憤怒和沮喪累積下來,Levine 開始貶低及呼喝兒子,更浮現對孩子和自己施暴的想象。最終,Levine 確診產後抑鬱症。

澳洲精神健康組織 Beyond Blue 首席臨床顧問 Grant Blashki 說:「社區對女性產後抑鬱等精神疾病的意識正在提高,但對男性的相關認知仍較少。」估計約 1 成父親在孩子出生首年抑鬱,較一般男性高出兩倍,部分研究更指 10% 恐怕是低估,子女 3 至 6 個月大時,約 4 分 1 爸爸出現抑鬱症狀。專治男性心理問題的諮詢心理學家 Daniel Singley 補充,很多父親還會有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和創傷後壓力症(PTSD)。

不少男士在孩子誕生後受到情緒困擾,卻對「抑鬱父親」這個形象感到羞恥而諱疾忌醫。 圖片來源:Stefan Jaitn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瑞典卡羅琳學院婦女及兒童健康系副教授 Michael Wells 強調,無論為人父親抑或母親,過去若曾患抑鬱症,均較易患上產後抑鬱症,「這不僅是激素影響」。Blashki 亦指,參與育兒的男士面臨多種轉變,包括「性生活變化、全新責任、來自伴侶及經濟的壓力」。加上伴侶的心理健康工作穩定性、不是計劃中的生育缺乏社會支持睡眠不足,以及對身為父親不切實際的期望等,都增加男士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

但產後抑鬱症多被視為與女性有關,母親偷泣或無法起床的模樣成為標誌症狀。反觀同患此症的男士們,較有可能作出逃避行為,譬如沉迷工作或玩手機,甚至濫用藥物或酒精,以及優柔寡斷、易怒或自我批評,以至患者本人甚至專業醫療人員亦未能察覺。Singley 更指,男性甚少求助或承認患病,因他們總被灌輸「懷孕和分娩是女人的領域」,在旁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忽略了父親本人亦需要保護。

專家們認為,應從懷孕起就讓父親加入其中,像對待母親們般,同樣優先考慮他們的心理健康。Singley 補充,向爸爸們明確表示他們將需支援,同樣重要,這些支援可來自同為人父的朋友,或分享育兒苦樂的爸爸群組。Levine 則透過育嬰假熟習照顧孩子,重拾為人父親的信心。他還加入「國際產後支援」組織,並將在今年美國的兒科學會大會上發言,希望以過來人兼兒科醫生身份,消除男性產後抑鬱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