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勵志書籍,可以是心靈不智?

A+A-
圖片來源:jessamyn west/Flickr

心靈勵志書籍現時大有市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的心理健康危機日益嚴峻,約有 4.4% 的人口受抑鬱症影響,3.6% 受到焦慮症影響。不少人選擇用 Self-help 書籍或應用程式嘗試自救,想用便宜又方便的方法解決情緒問題,但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中,專家指這些所謂自救工具良莠不齊,或可能存在陷阱。

何時應該自救?

根據獨立公司 Marketdata 2017 年的報告,自救(self-help),或稱心靈勵志市場,包括書籍、人生教練、研討會等,在美國已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而僅是心靈勵志的書籍已值 8 億美元。英國臨床心理學家 Caroline Harris 指,廉價及隨時可用的工具,像心靈勵志應用程式或書籍,確能在適當時間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益處。Harris 與公司 My Possible Self 團隊合作創建應用程式,為用戶減輕壓力和焦慮,確保「每個人都有得到心理健康支援的平等機會」,成為了英國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Library 推薦的應用程式之一。

2013 年,一項獲得公共及私人資助的同行評審測試,涉及 720 名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焦慮及壓力的個案,證明了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可以快速改善症狀。負責研究的澳洲治療及預防精神疾病研究機構 Black Dog Institute 與 My Possible Self 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Harris 說:「自救可以令人用平常心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或者減少對此的污名化。我認為這是人們獲得支援的巨大踏腳石。」一些羞於表達個人情緒問題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使用應用程式。

可能有害的心靈勵志

然而,自救書或自救 Apps 就一定能助人自救?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心理學及教育學教授 Richard E. Redding 在 2008 年分析自救書架上的 50 本暢銷書,當中大約 60% 的書提供以醫學及心理學為基礎的建議,但同時有 18% 提供可能有害的建議,例如使用草藥來幫助解決抑鬱症等問題,但沒有確實證據指它們有幫助。

Redding 的研究,要求 4 位心理學家以其在焦慮及抑鬱疾病方面的專業知識,對每本心靈勵志書進行評分。他指出:「我們在這項研究發現,最好的心靈勵志書能針對非常具體的問題,如社交焦慮或強逼症。」一般的自救書雖然承諾解決讀者所有問題,「往往不那麼有效。」它們多只是作出籠統闡釋,所提供的建議通常不是植根於科學,讀者也無法確切地實行建議。

經過嘗試及測試?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榮譽臨床教授 Gerald Rosen 認為,市場上大多心靈勵志書都沒有經過測試,這種模式只是圖書出版商的產物。他說所謂自救課程應該要有正確的聲明,令消費者有正確的期望,但現時沒有相應的道德規範。Rosen 建議使用者:「買書總是沒壞的,它比看治療師便宜,但你在購買時應持保留態度。如果這本書為你提供幫助,那就太好了,作出自救的努力應該得到鼓勵;如果你嘗試一個計劃,但他沒有幫助,那就不要責怪自己,因為使用這本書的人有 99% 也不成功。」

Redding 則提議人們選擇由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編寫的心靈勵志書籍。另一方面,有用的自救計劃應針對特定問題,提出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建議,他們更應該為用戶提供了解自己恢復進度的方法,並告訴他們何時該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