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治療前,先有情緒急救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不穩定的時代,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備受衝擊,不單肉體需要醫治,情緒也需緊急支援。心理治療費用本就昂貴又耗時,療程要花上數月之餘,漫長的輪候時間亦是其中一大障礙。美國新聞網站 Vox 指出,心理學博士 Jessica Schleider 試圖解決問題,她在紐約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開設了實驗室 Lab for Scalable Mental Health,先以 30 分鐘為孩子提供「情緒急救」,當中並不需要臨床醫生的介入,期望填補輪候心理治療的真空時間。

心理治療是一種基於談話的療法,當中最廣泛採用的是認知行為療法(CBT),療程通常為期數星期到數月,每次 1 小時。而 Schleider 建立的情緒介入計劃每次則只需 30 分鐘,部分內容亦是來自認知行為療法。現時實驗室在網上開放 3 個免費服務計劃予年輕人,從中估量其效用。不過,就 2018 年的一項先導性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一個 30 分鐘的療程確實可以減少孩子的焦慮及抑鬱症狀,但仍需更多後續研究。

在現今年青人心理健康的發展趨勢上,Schleider 的工作尤為及時。她利用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抓住機會傳授情緒管理技巧,幫助他們應對痛苦。短短的治療課程可能是改變年青人的關鍵方法,她說:「我認為我們所做的事不會取代現行的東西,但他們需要有其他選擇。」

搶救情緒

情緒問題有時會突如其來,Schleider 希望提供一些療法,在孩子接受一對一醫學治療前,填補等候的真空時間。她希望有一天,有抑鬱症狀的孩子可因而不需再進療養院,甚至預防情緒問題發酵。

計劃教導孩子、扶持他們成長,以改變來應付抑鬱症,同時令他們學會尋求協助,了解悲傷及孤獨不會永遠存在。計劃有望重塑其大腦想法,改變他們的行為及思維模式,使他們更快樂、更易於生活。她說:「通過學習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都可以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至於另一個免費項目是針對自我仇恨,項目教導孩子如何對自己更好,而第三個項目則包含情緒管理。

改變標準心理治療的缺點

潛在情緒病患者日漸增加,使人懷疑現時標準療法 —— 心理治療規定週數 —— 的成效。維珍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irginia Tech)心理學教授  Thomas Ollendick  也說:「我們開始質疑是否需要進行標準的心理治療,將之定義為每星期一小時,為期 X 個星期。」他的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及焦慮症,短而集中的療程可與分散數月的治療一樣有效,他說:「我們採用標準認知行為療法的原則,並將其置於濃縮密集版本之中。」

現在,Schleider 需要收集更多數據以證明計劃的有效性,她說:「現在我們正評估 4 到 5 個不同服務計劃。」希望了解其如何發揮用處,以及可以在有需要人士接受正式治療前,先為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