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鬱症:怕麻煩別人的罪疚感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見年老雙親時常忘東忘西,便以為是患了腦退化症?其實亦有可能是「老年抑鬱症」、一種因腦內神經遞質減少所引發的腦部疾病。雖然此病能治,但往往被當作老化或認知障礙,近年在日本,不少個案因而被耽誤治療而惡化。長年任職長者精神科的和田秀樹醫生,為社會敲起警號

「老年抑鬱最大的問題是,縱有典型病癥,但表現並不明顯。」和田指出,一般的抑鬱症患者會變得悲觀、毫無動力、失眠,身心同樣不適。但在長者的身上,除了這些典型的症狀,很多時還會出現似乎與抑鬱毫不相關的毛病,尤以記憶力下降格外常見,因而被誤當成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確是長者常見疾病,但在 70 至 79 歲的年齡層,抑鬱病患數跟認知障礙差不多,或許甚至稍為多一些。」不過,和田提醒:「現時大家看到 70 多歲長者十分善忘,便以為是認知障礙。看他們對更衣或洗澡表現抗拒,對身旁人物毫無關心,更愈發認定。」

其實任何年齡的抑鬱症患者,也多有食慾不振及失眠等症狀,但高齡者較難察覺是抑鬱所致,因為一般老人也會有類似不適。和田補充:「他們也會說對痛楚敏感,感到腰痛、頭痛,難以呼吸等。接受整形外科、內科檢查亦無法發現異常。但若能獲得確診,服藥後成功止痛的個案,並非少數。」

除此之外,焦躁多語或坐立不安等「心病妄想」、給別人添麻煩的「罪惡妄想」、抱怨沒錢可花的「貧窮妄想」等,這類「非現實妄想」也多是老年抑鬱症的表現。不過和田再三強調,抑鬱與認知障礙同為腦部問題所致,症狀亦相當類近,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疾病。

「抑鬱的主要成因,是名為『血清素』的大腦神經遞質減少。雖然多是悲傷及壓力等心理因素誘發,亦有病患在毫無契機下發病。」和田解釋,血清素負責控制與喜悅有關的多巴胺,以及和覺醒、意欲、記憶相關的去甲腎上腺素,使精神保持安定,所以又名「幸福荷爾蒙」。

「當人踏入高齡,血清素就有下降傾向。加上長者因子女獨立、配偶或親人離世等,較多機會承受強大的壓力或悲傷。最終會否患病、出現甚麼病癥,還是各有差異,但基本上長者也容易抑鬱。」相反認知障礙,則是腦內累積異常物質導致腦細胞萎縮死亡而成,至今仍然無法根治。

「由於抑鬱並非腦細胞自身的損壞所致,透過藥物把下降的血清素補回來,治療效果明顯。」但因前述的多種原因,很多病患未被確診。「對於年長患者,不能期望自然痊癒,放著不管病情只會惡化。大腦神經無法好好傳遞,認知功能亦會下降。多項調查指出,抑鬱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

如此更陷入惡性循環,令情況愈來愈壞。「患上抑鬱以後,基本上會變得悲觀,令血清素分泌更差。加上失眠、食慾減低以致營養不足,亦令血清素難以製造。病情因而惡化,難以擺脫困境。有患者亦說受高燒折磨,沒力氣也沒食慾,睡不安穩、常感不安,無止境地受罪,只覺『生無可戀』。」

和田警告:「最壞的情況,有可能會自殺身亡。這實在十分痛苦。因此,及早發現及治療抑鬱症非常重要。」他還提醒,現時亦有不少長者鑽牛角尖,認定「自己在給人添麻煩」而患上抑鬱,所以相比獨居老人,與家人同住的高齡者或擁有更高的自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