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 明星共通點:抑鬱?

A+A-
韓國歌手崔真理,藝名雪莉(Sulli)。 圖片來源:SULLI/Facebook

韓國歌手雪莉近日於家中去世。有指雪莉因不堪網上人身攻擊及抑鬱,最終選擇自殺。前韓國「國民日報」記者權準協於美國 Vice 媒體撰文談及雪莉一事,憶述自己過去任職報道 K-pop 新聞的文化記者時,曾採訪不同 K-pop 明星。在訪談中,權氏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抑鬱

2017 年 12 月 18 日晚上,權氏接到編輯緊急電話告知,男歌手金鐘鉉自殺。正乘坐巴士的權氏匆匆寫了一篇突發報道。據指,年僅 27 歲的金鐘鉉患有抑鬱症,且在網上、社交媒體上遭受到欺凌。權表示,當上週收到 25 歲的雪莉去世消息時,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

雪莉去世消息傳出後,韓國媒體再度充斥有關於網絡欺凌、抑鬱症帶來高壓的故事。媒體強調網上欺凌對人構成的嚴重及摧毀性,雪莉身為組合 f(x) 的前成員,便受網上欺凌所害。雪莉本人亦經常公開談及個人心理健康問題。權表示,儘管自己從未採訪過雪莉及金鐘鉉,亦未曾相見,但在與其他 K-pop 明星的採訪中,均能感到他們言談間的抑鬱。他們會向記者分享自己的沮喪感、偏激思想出現的頻率。部分人甚至提到,希望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然而,經理人往往會禮貌地要求記者,在報道中刪除這些部分。

2017 年自殺身亡的 K-pop 歌手金鐘鉉。 圖片來源:realjonghyun90/twitter

同時,敢於發聲的藝人,多是經歷演藝事業高峰的資深 K-pop 歌手。新晉明星,尤其是大型公司旗下成員,觸及個人話題及想法時往往三緘其口。對此,權表示公司干預藝人言論的做法,某程度上出於善意,旨在保護自己的藝人不受坊間惡意攻擊。但另一方面,藝人面對公司強硬管理及限制,最終卻可能反過來成為公司的損失。

K-pop 歌手的「成長」過程面對不同困難。權引述去年來自某位知名男團歌手,稱各種不如意經歷為「偶像的青春期」的敘述。「大多數 K-pop 歌手都曾經或正經歷『青春期』。熱情、愛、恨意與孤獨交織,成為人們遭遇異常多變的情感翻騰時期。」權解釋,這位男歌手彷彿暗示,令他們變得不知所措的事情,不單單來自負面評論與網絡欺凌,還有當藝人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身份時,受到粉絲及不同評論人起伏巨大、難以掌握的回應。

惡性狂熱(toxic fandom),結合嚴格約束,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危害,有時甚至足以致命。權回顧雪莉的演藝事業,無疑是「偶像青春期」的受害者。11 歲時以童星身分出道大受歡迎的雪莉,順理成章成為一線 K-pop 明星之一。然而,本性直率的雪莉亦因此遭到網絡欺凌。例如雪莉身為婦權倡導者,早前公開支持通過墮胎合法化以及 #無胸罩運動(#NoBra)。她認為假如感到不舒適,自然不必戴胸圍,並多次在社交媒體實踐主張。正因有關提倡,雪莉成為他人嚴厲批評的對象。

時至今日,K-pop 已成為亞洲最受歡迎的音樂類型,大量夢想成為明日之星的年輕人,從世界各地遠赴韓國接受培訓。但權反思,K-pop 歌手背後的悲歌,揭示了韓國社會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接受不同的觀點。雪莉去世促使人們要求政府制訂新法律,保護他人免受網絡欺凌。在欣賞 K-pop 風格以外,人們也許需要開始認識、欣賞不同 K-pop 歌手的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