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

它是一間同時為汽車廠、軟件廠與電池廠的綜合體公司。「日經」曾引用一份 Tesla Model 3 的拆解報告,發現其自動駕駛系統,領先豐田(Toyota)、福士汽車(Volkswagen)等大車廠至少 6 年。「金融時報」引述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Tesla 不只能賣車,還能賣無人駕駛系統軟件、行車路況數據,甚至是電池及充電設備。

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

鑽研電動車 11 年後,Tesla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在 2014 年宣佈:「我們的所有專利均屬於你。」(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

專利,原本被視為一家公司的保護傘與護城河,馬斯克之所以選擇開放,是因為愈多人投入電動車產業,就會愈需要電池、軟件等高技術門檻的產品,Tesla 即使在汽車市場上遭逢挑戰,卻有可能從獲利更高的周邊商品中賺回來。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報告稱:將 Tesla 軟件放入全球 10% 的汽車中,就能幫它增加 700 億美元的市值;將電池賣給全球 5% 的車商,就可以再另外增加 700 億美元。換句話說,光是周邊就能幫 Tesla 創造 1,400 億美元以上的價值。

不過以目前的主要營收來說,車子的性能與生產還是 Tesla 的主力來源。Tesla 不缺訂單,但在產能和生產端方面始終跟不上。它在加州工廠的生產良率一直無法達標,讓馬斯克承認:「我們深陷生產地獄」(production hell)。

早年最低潮時,Tesla 製造一輛車的成本要花 14 萬美元,入不敷出。Tesla 經營 17 年,累計虧逾 70 億美元。

當 Tesla 陷入每週只能生產 2,500 台的危機時,馬斯克沒有一意孤行自動化策略,而是待在工廠裡不眠不休三個多月,苦思解決之道,經不斷調整修正後,達到了每週生產 5,000 台車的目標,足足比原來高出一倍。

原本備受抨擊的品質問題也被改善。美國權威產品雜誌「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汽車測試部門高級主管 Jake Fisher 說:「我們看到 Tesla Model 3 和 Model S 的可靠性有顯著改善,這足以讓其品牌分數提高,超越我們調查中的其他任何品牌。」

馬斯克的決心,剛好遇到中國的產業政策支持。從上海工廠動工興建到開工生產,只花了 10 個月;甚至打破過去外資車廠進入中國後,得和當地企業合資的遊戲規則,成為第一個能在中國獨資的車廠,讓 Tesla 能夠自己保有技術。未來,Tesla 的零件可能全面中國生產。目前上海廠生產的 Model 3,國產化率已達 3 成,預計在今年間,比率將提升至 7 成到 8 成

懂得向敵人開放,再把執行力實行到徹底,就是 Tesla 能從谷底翻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