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樽裝水喝快捷方便,從利潤分佈來看,這個市場一直穩定增長。但研究發現,此行業不單帶來塑膠污染,還降低中低收入國家對公共飲水系統的投資,同時加劇全球供水不平等。
根據聯合國大學水、環境與健康研究所(UNU-INWEH)本月發表的報告,樽裝水行業崛起的同時,為環境、氣候和社會帶來巨大代價。研究人員收集來自 109 個國家的數據,發現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銷售額從 2010 到 2020 年增長 73%。單在 2021 年,全球樽裝水銷量就達到 3,500 億公升,金額估計約 2,700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可增至 5,000 億美元。樽裝水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以美國、中國和印尼為最大消費者;南半球國家約佔市場 60%。
報告指出,在較富裕的國家,乾淨的自來水往往到處可見,樽裝水被視為一種「奢侈品」,比自來水更健康、更好喝。但在許多中低收入國家,尤其是亞太地區,樽裝水通常與無法獲得安全可靠的自來水有關。作者之一 Vladimir Smakhtin 表示,樽裝水行業擴張,特別是在氣候危機惡化的情況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水方面的不平等現象。
「樽裝水銷量增加,反映數十年來公共供水系統進展有限、有許多失敗。」UNU-INWEH 所長 Kaveh Madani 說。聯合國估計,約有 22 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夠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數僅增長 4%。有發展中國家又依靠瓶裝水來處理這個問題,報告提到缺水問題愈見嚴重的埃及,在 2018 至 2021 年是樽裝水銷量增長最快的市場。
然而,樽裝水的主要來源是地下水。由於過度開採和氣候引發的乾旱,在世界某些地區,重要的地下水資源正迅速枯竭。農業灌溉本就極依賴開採地下水,樽裝水行業的龐大用水量更為水源增添壓力。一些公司會在飲用水短缺的地區開展業務,例如北美雀巢飲用水公司,就因長期在嚴重乾旱的地區開採地下水,製成樽裝水並銷售到國外而遭到批評。
樽裝水爭議還包括塑膠污染。樽裝水行業單在 2021 年就產生約 6,000 億個膠樽和容器,造成約 2,500 萬噸塑膠垃圾,其中大部分未能回收。報告指出,有些膠樽需要長達 1,000 年的時間才能降解,大約 85% 的膠樽最終變成垃圾,部分還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塑膠滲出的有毒化學物質,還會污染動物和人類的食物鏈。
Smakhtin 認為:「若要為一個較高溫的未來作好準備,便需要為每人家裡提供可靠的供水。假如做不到這一點,將會更容易受到溫度升高的影響。樽裝水可以解渴,但無法提供一個可持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