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廢膠考古學:從海灘垃圾提取有用數據

A+A-

2021 年 12 月,Archeoplastica 參與 Io scelgo il Pianeta(我選擇地球)活動,展出沙灘上發現的垃圾。 圖片來源:Archeoplastica/Facebook
現時,全球每年大約生產 3.5 億噸垃圾,當中只得 9% 循環再造,有 22% 被錯誤管理,例如每年有近 800 萬噸塑膠廢料流入大海,不單污染海洋生態,甚至流入食物鏈,威脅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健康。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意大利有環保團體把考古學融入環保,建立廢膠博物館,提高環保意識之餘,也從海灘廢物中提取有用資料。

2018 年,在意大利的蒲利亞(Puglia),一位名為 Enzo Suma 的自然保育家兼生態嚮導正在海灘清理垃圾。他撿完一件又一件,突然發現一個圓柱形的太陽油膠樽,色彩斑斕但已在慢慢褪色,產品標籤亦見磨損,且是以意大利舊貨幣里拉來標示價錢(當地於 2002 年轉用歐元)。他後來考證,原來膠樽乃於 1968 至 1970 年生產,代表它在地中海沖刷了半個世紀,比 Suma 本人還要年長。

Suma 覺得,把膠樽還原的整個過程,比起廢物處理更像考古。之後,他將照片分享到社交網站,很快引來大眾注意。有人被呼醒童年記憶,有人震驚於塑膠長期置於海水中和烈日下卻未能分解。他覺得以舊膠樽作為媒介,比起教科書更能令人意識到塑膠品對生態系統的威脅。Suma 開始收集舊膠樽,一個星期內找到另一個 1970 年代的沐浴露樽,另外還有一個 1980 年代的玻璃清潔液瓶。他更定出計劃,去記下一些海灘上發現最有意思的塑膠廢料。

圖片來源:Archeoplastica/Facebook

後來,Suma 遇到一班志同道合,一起在沙灘上搜集舊塑膠的人。他們會細心追溯每件物品經歷過甚麼旅程、甚麼時候生產、誰是用家,就好像考古學家處理羅馬時期的花瓶一樣,之後再舉行展覽,喚起大眾的意識。他將這個項目稱為 Archeoplastica —— 古舊漂浮塑膠博物館。德州理工大學的考古學教授 Christopher Witmore 很認同 Archeoplastica 的理念,他認為考古學家很多時就是在處理被丟掉的東西,來還原人類歷史。

其實早在 1973 年,一班美國大學學者就展開名為「垃圾學」(Garbology)的項目,應用考古學的方法去研究一些當代廢棄物;到近年,「垃圾人文」(rubbish humanity)也成為人文學科興起的議題。Witmore 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把廢物轉化為有用的資訊來源,把科學家和平民大眾變成考古學家。當鯨魚的胃部發現魚網、信天翁的屍體發現打火機,海洋生物學家、攝影師其實就是要充當考古學家的工作,

目前 Archeoplastica 的 Instagram 已有超過 28 萬用戶追蹤,有時 Suma 遇到無法追尋來源的物件,會在社交媒體發佈影片求助,很快就會得到解答。另一個關鍵的資料來源是 eBay,很多收藏家會賣絕版海報、雜誌分頁和圖片,有時候那些圖像會成為關鍵。Suma 現時會巡迴意大利的學校和博物館,以塑膠廢料講述歷史和環保理念。Archeoplastica 現時約有 500 件收藏品,全都安置在 Suma 的自家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