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日本「民泊法」推出新規例,在著名旅遊住宿平台 Airbnb 上,大部分未有登記編號的日本民宿都相繼「下架」。或是這個原因,BBC 記者 Emma Cooke 日前特意前往東京,打算入住位於新宿的 Airbnb。不過入住前,發生了一場意外的小插曲。
由於在凌晨時分下機,屋主事前表示會先將大門鑰匙放入信箱(畢竟東京是個以低犯罪率聞名的城市),但 Emma 一行人或不太熟悉日本街道,而且,不少日本家庭都同樣有著將鑰匙藏在信箱的習慣。「門被推開,一個身穿睡衣的女士和她的女兒正困惑地盯著我們。這裡絕對不是我們預訂的 Airbnb。」
摸錯門牌,擅闖民居,在香港或其他國家很大機會驚動警方,送官究治,但讓 Emma 驚訝的是,屋主當晚不但放了她們一馬,沒有報警,沒有尖叫,反而花了 20 分鐘帶著她們走到正確的地址,而過程中沒有以對方的語言交談過。當 Emma 無從答謝時,對方居然還向他們道歉 —— 一群剛剛闖進他們寓所的外國人,或「外人」。於是,Emma 被日本人的道歉行為所震驚,開始研究這套文化是如何形成。
據指,在日文語法中,單是表達道歉意思的語句就有 20 種。Emma 形容,日本人視道歉為一個普遍的生活習慣,有時僅僅是一套自降身份的說法,而最壞情況,則用來表達一種不必要的自我鞭韃。她提到,當時那位屋主還對自己用了非常莊重的道歉用語「ごめんなさい」(gomennasai),而一般常用的是「すみません」(sumimasen),意思大約是英文「Excuse me」的程度,而在商店門口、的士和餐廳上聽到的「ありがとう」(arigatou),雖解作「Thank you」,但也經常會被轉化及理解為道歉語,假設了他們剛才無暇顧及你的需要,因而先賠不是。
不過,在日本航空公司任職長達 15 年的 Laurie Inokuma 受訪時指出,這些道歉語並非全部都跟道歉有關,甚至剛好相反。「以『すみません』為例,只有 10% 的情況是用來道歉,另外 90% 其實是表示尊重、禮貌和誠意。」她解釋指,它的用途是為了表達自己承認打攪到旁人:「當有人為你做了某些事情,例如替你拉住一道門,『すみません』是很常見的說法。」說一聲抱歉,跟說一聲謝謝同樣隨口而出,她補充道:「視乎情況,它可被理解為道歉或感謝的意思。」
對人有禮,作為日本文化的一環,其源頭可能是為了顧及擠逼生活環境中的人際交往。 例如在東京的花季,總會有數之不盡的人群前往新宿御苑和中目黑河岸賞櫻,這些習慣是必須的。Inokuma 認為,之所以會頻頻表示歉意,不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犯錯,是出於對他人的尊重:「日本人需要時刻保持禮貌,以便跟他們的鄰舍一起生活。」
原因在於,好幾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都集中在日本。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大東京地區(包括郊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就達到 6,158 人,加上每有 240 萬名上班族從鄰近地區前往東京通勤,東京的人均佔有空間僅 19 平方米,人和人之間愈容易產生碰撞,就愈需要講究禮數。
文中引述日英混血作家新美英鈴(Erin Niimi Longhurst)在其著作「日本主義(Japonisme)」的觀點,認為這種複雜而敏銳的說話習慣,亦可以追溯至日本的傳統習俗:「當你進入房子時,一定要先脫鞋,用來區隔室外與室內。而這做法含有表達『めいわく』(meiwaku,即『麻煩』)的意思,象徵『抱歉,來打攪你了』或『抱歉,闖入了你的空間了』。」 新美英鈴解釋:「這是對他人『空間』的尊重。」
進一步而言,日本道歉文化也可歸納為傳統習俗所重視的「正念」(mindfulness)。在「日本主義」一書,新美英鈴繼而探討了日本當代文化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不少日本習俗都會強調自身和大自然的關係。譬如在日本茶道,在奉茶的同時,它並不只是跟茶有關,很大程度是你有否意識到自己在某個特定時刻的位置,以及如何跟人們交流。」
Emma 又再引述東京 Bar High Five 老闆 Hidetsugu Ueno 對此觀點的延伸,認為「正念」思維與人們的同理心相輔相成:「我們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們感到難過。所以我們會大聲說出來。」不過,Inokuma 提出一個那可圈可點的說法:「我丈夫總是說,禮貌和尊重存在於日本人的 DNA 當中。」這說法,或是一種道德讚美,也可能是一種道德約束。
繁複的道歉用語就像日本文化的一面鏡子,Emma 指出:「融合了禮貌、尊重和道德的一句『對不起』,既解釋了這個島國生活擁擠的現實,另一方面,其實它亦附帶了一套共識,就是你如何對待別人,也期望對方如何對待你。」她認為,更值得反思的是,儘管很多日本人都認為這是承襲了他們傳統的茶道或武士道精神,但到底他們是因為這些文化而培養出道德情操,抑或,是謹言慎行的道德規範造就了道歉文化?它更可能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