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文藝復興:古羅馬遺風曾復興於日本戰國?

A+A-
18 世紀浮世繪畫家歌川豊春作品,名義上為描繪荷蘭方濟各會修道院,實際上是以描繪古羅馬廣場的西方畫作為參照對象。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談及文藝復興,大家定必想起達文西在意大利的曠世成就,但原來這場文化運動,一度把古希臘羅馬遺產帶到歐洲以外更遠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馬思途(Stuart McManus)在文藝網站 Psyche 撰文指出,16 世紀的耶穌會在長崎、澳門、果阿、墨西哥城等地興辦學院,教授古羅馬修辭學與雄辯術,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異地生根,甚至成功把戰國時代的日本學生訓練成拉丁語雄辯家。

16 世紀,正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全盛時期,當時天主教修會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的傳教士,也乘著順風船抵達各個據點,宣教之餘又重視教育,在拉丁美洲及亞洲殖民據點興辦多所西式學院。最廣為我們認知者,可能是 1594 年創辦的澳門聖保祿學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惟校園於 19 世紀毀於祝融,只餘下附屬教堂的前壁,即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面對新教在歐洲的挑戰,耶穌會承擔起天主教內部的維新使命,教育遵循文藝復興精神,仿傚古希臘與羅馬的菁英訓練,復興古典修辭學與雄辯術,意味著耶穌會無心插柳把文藝復興播種全球。縱然古羅馬元老院和古雅典法院早已不復存在,但古典演說遺風卻透過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其他語言,在喪禮、公民和學術活動上復活。

精通拉丁語的日本西塞羅

馬思途指出,冠有洋名的日本天主教徒學生原馬蒂諾(Martinho Hara,原マルティノ),可謂盡得古羅馬雄辯術真傳。16 世紀日本正值戰國時代,為耶穌會宣教最成功的國度,信奉天主教的日本人多達 20 萬之眾,戰國大名大友宗麟亦受洗入教。在這個歷史大環境下,原馬蒂諾於日葡文化交匯的長崎附近誕生,從小接受耶穌會教育,長大後精通拉丁語,獲大友宗麟等大名派遣出使羅馬教廷,成為天正遣歐少年使節之一。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畫像,左下角為原馬蒂諾。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如今原馬蒂諾遺世的拉丁語演辭僅餘一篇,為 1588 年從歐洲返國途中發表,地點是葡屬印度果阿(Goa)的聖保祿學院。馬思途引述指,演說先感謝耶穌會亞洲區主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稱頌他為新亞歷山大大帝,為基督遠征亞洲;隨後又號召聽眾追隨自己腳步到日本傳教,以抗衡佛教和神道教。雄辯滔滔 20 分鐘後如此作結:

現在率領你有如天兵組成的大軍進軍日本;利用神力奪取省份;以德行事;從野蠻敵人手中奪回我們受壓迫的家園,以恢復真正的自由!日本人呼喚你、思念你,風在你身後吹拂,海面是平靜的,大門正在敞開;看,親愛的父!不要遲疑!進軍吧!

這段演說修辭與鋪陳都復活了古希羅的「典禮演說」(Epideictic Rhetoric),這類型演辭以讚頌或譴責指定人物為主,常發表於古羅馬帝國儀式上。馬思途因此分析,原馬蒂諾活現了古羅馬遺風,更奉他為日本版的羅馬雄辯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演講內容亦備受耶穌會嘉許,使節團又利用歐洲帶來的印刷機,把原馬蒂諾的演辭翻印成小冊子,經葡萄牙傳教及貿易路線流通到澳門和長崎,甚至被納入拉丁文教科書,用以啟迪中國及日本神父。

活用到地方語言的羅馬雄辯術

文藝復興重生的古典風格演說,如此成為葡萄牙及西班牙帝國菁英的共通技藝,馬思途甚至在新書以「辯才帝國」(Empire of Eloquence)描述這種現象。但他又提醒,非西方文化不會對歐洲文藝復興照單全收,演說技巧會活用於當地語言以便宣教,如 17 世紀葡萄牙傳教士 Miguel de Almeida 在聖人節講道時,便會把古希臘與羅馬典故與修辭,活用到印度果阿地方語孔卡尼語(Konkani)。

文藝復興運動在 17 世紀已然退卻,但其文化遺產沒有隨之消逝,而且伴隨著歐洲帝國擴張在各地生根。即使到了 18 世紀歐洲啟蒙時代,新形式的古典修辭學依舊主導拉丁美和亞洲殖民地的菁英階層教育,與美國開國元勛在哈佛學院所受教育有相通之處。

根據馬思途的考究,史上最後一篇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公共演說,竟然不是發表於歐洲大陸,而是 1844 年的墨西哥,由當地省長 Manuel Micheltorena 發表,內文旁徵博引羅馬共和時代典故,以歌頌墨西哥開國君主。馬思途因此強調,歐洲文藝復興遠比我們所以為的影響更深遠,佛羅倫斯、米蘭和羅馬固然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但其實長崎、澳門、馬尼拉等殖民據點,亦曾經是古希臘與羅馬部分遺產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