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onKongMaMa
由備孕、懷孕到生產,每個過程都不容易。在懷孕前,很多爸媽都不知道流產率有多高。在整個懷孕的過程,每 5 個孕婦就有 1 人有流產的機會,當中有超過 9 成是發生在孕期的 20 週或以前。2017 年,一對香港父母的小 BB 在媽媽胎中第 15 週時離世。當時,如果父母沒有跟醫院要求領回小 BB,小 BB 就會被視作醫療廢物。醫生不會簽發「嬰兒非活產證明書」給未到 24 週的流產胎。因此,這對失胎父母找不到安葬小 BB 的地方。
1 個月內,他們找朋友和律師幫忙,更聯絡了天主教墳場的負責人陳志明神父。經過多番爭取和努力後,終於成功在柴灣天主教墳埸為小 BB 舉行葬禮,這也是天使花園的起源。可是,天使花園只能給天主教徒申請,那非天主教徒又可以怎樣呢?小 BB 父母及陳神父繼續與政府和其他宗教團體商議。其後,流產胎的事逐漸受到傳媒廣泛關注,令更多人支持天使花園的概念。基督教的道風山天使花園和佛教的小小淨土等也相繼成立。政府亦在和合石及哥連臣角設立了永愛園,並興建了永愛堂為流產胎進行火化服務。
有幸認識天使花園是因為堂姐的小 BB Valerie。因為大家都是天主教徒,堂姐老早就想我當 Valerie 的代母。興奮的同時,我們都沒有心理準備 Valerie 的離開。堂姐和堂姐夫都很勇敢地面對,他們在天使花園為 Valerie 舉辦葬禮。一向不懂面對死亡議題的我,連參與 Valerie 葬禮的勇氣也沒有。
直至自己和丈夫也經歷了一樣的事,我才慢慢明白死亡的意義和為小 BB 舉辦葬禮的重要性。看到至親的離逝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不願面對會令自己停滯不前,逝者想看到的是我們好好地生活下去。在腹中素未謀面的小 BB 既親切又陌生,我們沒有太多共同回憶,但他的存在曾帶給我們很多盼望和喜悅。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要面對他的離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接受的事。非常感謝陳神父花了很多時間開解我們,亦讓我們明白小 BB 的離開不是任何人的錯。那天,我們領回小 BB,淚水就不停地落下來。但當整個葬禮儀式完成後,我們一起放下小 BB 的小棺木,也象徵了我們放下執著,心中帶著平安,是真正的釋懷。謝謝小天使和背後為小天使爭取的人,令更多父母透過安葬小 BB 而有釋懷的機會。
連續劇「想見你」的其中一句話令我很深刻:「告別式很多時候不是給逝者,而是給在世的人。無論有多想念他,告別式過後,總要放下他。」這也是人生必修的一課,修畢此課,我們會更有勇氣面對生活和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