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靜觀其害

A+A-

1917 年列寧領導 10 月革命,成立蘇維埃政權。新生的共產強國,令英國比起面對沙俄,更為不安。

但英國的知識分子卻對蘇聯有憧憬和同情,認為與其由工業革命在西方和英國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不如靜觀蘇聯如何建立一個平等和均富的共產社會。

英國的歷史學家出現了唱和甚至支持蘇聯的一派:如泰勒(A.J.P. Taylor)認為史太林是強人領袖,會領導俄國走向富強;猶太人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認為蘇聯社會主義是 20 世紀的新方向。

史太林見形勢有利,把握時機,邀請知識分子和英國的工會領袖訪問莫斯科,包括後來做了工黨首相的威爾遜,因為曾任英國駐莫斯科貿易代表,回國後引起一陣蘇聯間諜的疑雲,可見共產黨的滲透力深謀遠慮,實非短視的西方政客所能應付。

但另一方面,史太林也認定蘇聯受到西方的圍堵。列寧死於 1924 年,史太林刺殺了正統的繼承人托洛茨基之後,從此活在疑慮和猜忌之中。

及後,史太林指出:「我們比西方先進國家落後 50 至 100 年,必須在 10 年內縮短或消除此一差距。」史太林一心想超越列寧,甚至想比俄帝彼得大帝更偉大。他是格魯吉亞人,屬於邊緣人物,一旦登上權力的第一位置,心理更為膨脹。

10 月革命爆發一百年,留下了極大的影響。即使世界進入 21 世紀,一百年的陰影不但籠罩中國,也影響了西方的磁場。

讀歷史,知古今,而識興替,從而趨吉避凶,為下一代著想,亙古不變,就是這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