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上)

A+A-
1900 年的史太林,開始積極參與革命活動。 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假如希特拉成為畫家、墨索里尼繼續在小學教書,世界或會多一分和平。獨裁者未必天生,出身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Georgia)的史太林,少時曾進入神學院,日後卻成為布爾什維克一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及歷史學榮譽退休教授 Ronald Grigor Suny 去年出版「史太林:革命之路」(Stalin: Passage to Revolution),追溯史太林從童年在格魯吉亞到投身革命的軌跡。

Suny 近日接受美國左翼雜誌「雅各賓」(Jacobin訪問時談及著作,他指,初入格魯吉亞第比利斯(Tbilisi)神學院的史太林,是一名會寫詩、愛歌唱,充滿浪漫色彩的格魯吉亞民族主義者。然而,Suny 形容,儘管史太林之母寄望兒子日後成為神父,神學院目的也是培養神父,該神學院卻是塑造革命者的工廠。

攝於 1897 年左右,史太林與一眾神學院學生、神職人員的合照。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格魯吉亞自 19 世紀初成為沙俄帝國一部分,1878 年出生的史太林在帝俄管治中成長。Suny 解釋,當時神學院有反格魯吉亞民族傾向,由最冷酷、最具壓制意識的俄羅斯東正教神父運作,他們蔑視格魯吉亞人、禁止在學院使用格魯吉亞語言,決心要進行「俄羅斯化」(Russifying)。身為民族主義者的史太林自然大受打擊。

Suny 表示,出於國籍身份關係,史太林可能曾被俄羅斯教士喚作格魯吉亞狗,格魯吉亞語則遭斥為狗語。這些言行舉措導致許多神學生不僅反對宗教教育,更進而反對沙俄政權。充滿壓制的困境中,神學生們終於在格魯吉亞其他知識分子及前神學院學生的宣揚下,找到名為馬克思主義的出路。

1890 年代的格魯吉亞,除了少數貴族,社會結構以農民為主,還有一部分工匠及工廠工人,構成規模不大的工人階級。其餘工廠工人多是俄羅斯或亞美尼亞人,而非格魯吉亞人。社會中層以擁有企業的亞美尼亞人為主,而管治格魯吉亞的,便是為獨裁統治服務的俄羅斯官僚體系。

身為神學生一分子,Suny 認為少年時代的史太林出現雙重意識危機(double-realization crisis)。一方面,史太林等貧窮的人處於社會邊緣,生活艱難;其次,飽受社會及階級歧視的他們,還遭由政權提倡的種族歧視。從他們的角度看來,要成為完全的格魯吉亞人,就必須反對沙俄政權。為實現解放自我及祖國的願望,史太林轉向革命,並接受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