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於無形:史太林是改圖始祖?

A+A-
史太林早已認清照片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常言道「有圖有真相」,代表照片可用以證明事實。但照片可輕易修改,有圖亦未必有真相。除卻玩笑性質外,修改照片背後,最大目的便是欺騙受眾,以扭曲或隱瞞事實;小至令人以為自己身形苗條,大至新聞造假。不過,「改圖」這一行為,並非始於網絡世界。早在沒有互聯網、修圖軟件的時代,改圖便已是史太林常用的鬥爭工具,把政治鬥爭下的失敗者,一一從各幀照片中刪去。曾經身居高位的蘇共官員,只要被人輕輕一改,便恍若從來不存在於世上。

一張攝於 1934 年,史太林展開「大清洗(Great Purge)」前的 6 人合照可見,時任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 Avel Enukidze 處於左下角。然而,當史太林於 1930 年代發動大清洗,剷除黨內政敵包括 Enukidze 等人時,Enukidze 即從這張照片中消失,當日的 6 人合照變成 5 人。負責改圖的官員,恣意塗改,為「缺席」的蘇共要員的空白部分,畫成其他相中人的衣襟。

史太林的「改圖大法」,並不僅止於一兩樁,此計一直是他獨裁統治期間,改變公眾對蘇共認知的法寶。在史太林大權在握之時,他對照片的製作與審查相當重視,甚至利用改圖作為改寫歷史的工具。與此同時,每當有人從原有照片中「被消失」,不獨意味此人已失去最高領袖的信任,通常亦表示其真人已於現實世界「被消失」。

照片的「清洗」或只是一筆就能抹去,但現實的史太林,對敵人實際上的「清洗」則不如此簡單。權鬥失敗的敵人,經逮捕後,需上演「莫斯科審判(Moscow Trials)」,即作秀公審(show trials)。犯人須在法庭上公開承認所有罪狀,以向公眾昭示自己罪有應得。但黨並不會因其認罪態度誠懇、真誠悔改,而寬大處理。犯人認罪後,下一步便是公開處決,照片上的自己亦隨之一同消失於世上。據統計,史太林在「大清洗」時期,共消滅約 750,000 人。

葉若夫在遭處決同時,亦在照片中被消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領袖眼中的敵人多如牛毛,因而需動用大量修圖師,才能應付史太林修圖兼「修史」的需要。然而,即使成為史太林清除政敵的左右手,亦不代表定能高枕無憂。當中,清洗計劃的主要執行者、秘密警察首長尼古拉葉若夫(Nikolai Yezhov),在大清洗後失勢。葉若夫其後經秘密逮捕及審判,就各種罪項「招供」,並於 1940 年遭處決身亡。而從往後的照片可見,原本與史太林一同於莫斯科運河散步的葉若夫,亦在死後遭到二次清洗,昔日執掌屠刀的身影,化為潺潺河水。

與史太林合影的人一個一個消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葉若夫並非今日得寵,明日身斃的唯一例子,以致官方人員需不時修改相片。有時甚至是同一幀合照,卻一改再改,因史太林的政敵名單愈變愈長,合照上的人,好比排隊等消失。而且,由史太林掀起的改圖風氣席捲民間。隨著清洗行動擴大,民眾今天藏有的照片,或已跟不上清洗潮流,相中人隨時成為被消失對象。故民眾會用剪刀或墨水,自己清理照片上,已不應存在的人。對此,傳記作家 Helen Rappaport 評價道:「受害者家屬在這種恐懼氣氛下,不得不在個人記錄中,破壞自己親人的形象。」

正如英國作家 George Orwell 在「1984」中寫道:「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當時掌握大權的史太林,通過改圖扭曲歷史,改寫成自己想要的過去。幸而史太林並不能永遠控制「現在」,後人翻出其改圖劣行。否則便應驗了小說的上一句 —— 未來的人將會相信錯誤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