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大哥:移民外國如何由二等公民進化成一等公民?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最近網絡上鍥而不捨地嘲弄「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的音量愈來愈大,講出這種說話的人立場如何?相信大家心裡有數。然而把「二等公民」掛在嘴邊,嘲諷港人只能在外地從事其標籤的「低下階層」工作,這種說法體現出一種根深柢固的傳統華人價值觀,就是任何事情都以「結果」來做標準。

香港自 7、80 年代開始經濟起飛,其起源就是許多新移民來到時因為安全感不足,覺得賺錢傍身是給自己最基本的保障。這些年來香港人一直崇尚拼搏精神,工作要拼搏、玩要拼搏、消費要拼搏,做事急功近利,個個想搵快錢,早早買樓投資然後「希望」安安樂樂退休。凡事講求效率,「以結果為目標」,構成了某種單一的價值觀。

移民過程,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之所以會帶來巨大壓力,正正因為多少被這種傳統價值觀所影響。

懷著這種心態移居海外,譬如說英國、台灣,首先的衝擊就是人們會發現原來全世界的習慣都跟香港不一樣。香港人的急躁,一旦對上了英國的慢活,的確會引發情感落差。

香港人習慣一、兩個小時解決的事情,像開銀行戶口,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在英國竟然隨時花你幾天半月才能做到。

我們從小被教導「時間就是金錢」,但到了外國,「Time wasting」卻不是個貶義詞,甚至個個樂在其中。

我也曾被華人傳統荼毒幾十年,起初到英國生活,難免會取笑外國人的所謂「Work-life balance」即是唔想做。但在耳濡目染之下,連動作都慢了下來之後,我才明顯發現了一件事,就是自己開懷了。這種開懷,是源自能夠好好適應新環境,明白到世事並非只講求效率,理解到「過程才更重要」。能夠不疾不徐地走舒服的步伐,體驗到「自在」原來充滿魅力。

因為明白到過程才更重要,外國人認為做一件好玩、有意義、你喜歡的事,並讓其成為你的工作及日常才是緊要事,錢賺多賺少只是結果,所以一些很賺錢的工作不會成為孩子們的主流夢想,父母也少有這方面的期望。不論是哪一種類的工作,都不會有人特別定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

某些人口中的「二等公民」,說來說去,不就是「因為無錢所以要做下欄工作」。說著這些話的,包括身上早拿了別國護照的既得利益族群,或是沉迷於民族主義但經濟條件差得沒選擇餘地的守舊者。這些人所認識的「生活」,就是在每一件事都標上價錢牌,生命就只剩下單純的金錢數字。

難得移居到外地,就好好學習甚麼是「生活」。

不把生命浪費在對金錢的無止盡追求,那就算是有所成長,不白費自己努力離開這只崇尚單一價值的社會而付出的一番心血。

到某天,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如同本地人一樣,不會太過擔心「明天」,反而更關心如何活好「今天」,那麼你就算是正式進化成為這裡的「一等公民」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現在棲身於香港英國兩地,為求打開雙眼看清世界。雖然嘴賤,仍想將所知所想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