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普本周訪華,各大媒體的焦點之一,是他能否在防火牆內盡情發 Tweet。結果這位「Twitter 總統」不負眾望,既在故宮打卡留念,還換了張新 Profile pic。這種公然翻牆的「特殊待遇」,其實也適用於中共政權。「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政府禁止民眾使用 Facebook,自己卻是 Facebook 的活躍用家,在這個擁有 20 億用戶的社交平台,向全球輸出其政治宣傳。
|共35篇|
留言心理學:不留言的網民才是沉默大多數
「識睇一定睇留言」,一語道盡網絡文化下留言之於文章本體的重要性。好的留言可糾錯、可突破盲點,點石為金,為文章賦予新意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媒編輯 Suzanne LaBarre 就深有體會:「有時單單一個留言就足以歪樓,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觀感。」部分受夠撩事鬥非的留言困擾的媒體如「Popular Science」甚至一舉砍掉網站留言功能一了百了,犧牲網民理性討論的機會。究竟,是甚麼令網上留言開始變質?
致社交達人:#hashtag 正被淘汰
今年超級碗份外精彩,無論是反敗為勝的賽果,抑或 Lady Gaga 的震撼表演,都令人叫案叫絕。不過歡呼過後,研究人員分析超級碗時段的廣告,發現一個市場新趨勢:hashtag 似要過氣,URL 卻「鹹魚翻生」。
meme 股票市場:炒賣網絡紅與黑
meme 這一無處不在、難以解釋的網絡文化,它可以是一個滑稽的動圖、恰巧捕捉到別人尷尬一刻的相片、一段「不明覺厲」的文字、一個搞怪的漫畫、甚至是一個引人共鳴的 hashtag。它們來得洶湧,猝不及防的篤中你笑穴,然後悄悄淡出。Reddit 有網友發起 meme 股票市場,用「股價」追蹤每個 meme 帶來的熱潮。
Chester Ho:從杜林普到葉劉,Fact Check「後真相政治」年代
很久以前,人們仍然相信政治人物要有誠信,才能得到選民的信任。不過,在「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年代,政治人物是否言而有信、說話有沒有根據,似乎不在重要。遠一點的英國脫歐公投,事後否認言論、走數的政客大有人在;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杜林普經常說謊吹牛,但無礙選民投下信任的一票。
收購 Twitter 的一場豪賭
幾個月前,紐約客一篇文章「Twitter 的末日」(The End of Twitter)預測 Twitter 即將覆亡的幾個凶兆:Twitter 市值被高估、業績低迷,用戶數字連續第 6 個季度出現增長停滯,都足以讓買家卻步,買家還必須面對 Twitter 本身所遺留的問題:包括管理層的混亂和公司的身份危機。
德銀和 Twitter 轉型失敗的啟示
除了市值一樣(160 億美元),德銀與 Twitter 似乎無甚共通點可言。然而,從經營手法看,兩者同樣意圖轉型,結果遭受市場冷落,變成企業擴張的反面教材。究竟德銀與 Twitter 如何步上失敗之路?
公投後,英國走向正途?
文翠珊說脫歐事在必行,不容反口覆舌。然而,公投結束至今,國民為未來擔憂整整 10 周後,英國政府才有所行動,在首相別墅舉行內閣 brainstorm 會議、強調能轉危為機、以及…… 為「脫歐事務部」開 Twitter 帳戶。這塊官方「網絡公告板」,立即被網民當做另類溝通渠道,滿是嘲諷及批評,對脫歐怨氣甚重。但一項最新民調發現,大部份英人倒認為國家「走在正軌」,心態相當樂觀。
無痕上網,仍能偷窺你的網絡行蹤
要安全上網,不留痕跡,以為使用瀏覽器的「無痕式視窗」,或完事後清除 cookies 就一了百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的研究就揭示,這些小把戲不足以讓你遁跡於網絡,因透過監察裝置的電池狀態、瀏覽器的字型組合等特徵,仍然可追蹤網絡行蹤,例如最終仍可投其所好,向目標提供特定廣告。
恐襲幫兇:Youtube、Facebook 和……你?
恐怖份子的屠殺武器,除了炸彈和機關槍,還有社交媒體?去年巴黎連環恐襲中,唯一美籍死者 Nohemi Gonzalez 的家人本周入稟法院,控告 Google、Twitter 及 Facebook,指這些科技巨擘放任「伊斯蘭國」散播恐怖主義訊息、籌集資金及招兵買馬,終致悲劇發生,令其愛女慘死,要求三大企業為血案負上法律責任。假如指控成立,而你曾在 YouTube 為斬頭片「貢獻」點擊率,又是否恐襲幫兇?
CEO 在社交媒體:公關不成變災難
香港 CEO(Chief Executive’s Office)沒有民望只有民怨,卻花上日薪百萬,請來專員管理 Facebook 帳戶,結果呃 like 不成反招恨,發帖 3 個鐘就收到萬七千個「嬲」,貽笑國際。不少國際企業 CEO 倒在 Twitter 玩得再風山水起,不過有專欄作家認為,他們營造一種「民主領袖」的假象,其實談不上甚麼文流互動,發帖內容甚至比你所想更無聊,呃 like 都不過靠名氣。
消滅偷圖怪的 Mediachain
以上這張圖曾進佔不少網民的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甚至將它放上頭像上的小格,讓它代表你的哀思你的立場你的生活態度。但是,你知道它實際出自何人,經歷過甚麼嗎?Mediachain 可以幫你追回這些失落的故事。
我們正身處「分心時代」?
暢銷書「專注的力量」作者 Daniel Goleman 指,新生代在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誘惑時代成長,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社交媒體使我們變得分心,無法集中處理手頭工作——在這「分心時代」,人類需要重新鍛練專注力。然而,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系的榮譽教授 Frank Furedi 卻不同意,認為科技摧毀人類集中力的指控根本是子虛烏有。
Twitter 打 Facebook 靠 23 字
Twitter 用家礙於每帖 140 個字母的限制,向來只能長話短說,而江湖早有傳聞,這個令人愛又恨的「百字上限」將成歷史。本周 Twitter 終於宣布,日後用戶名及媒體附件不再計入字數,為用戶騰出多點「空位」,令每帖可再多寫一點。Twitter 放棄多年的堅持,決定從根本上「微調」,只為從死敵 Facebook 手上爭人爭廣告。
Twitter 淪 ISIS 環球時報?
歐盟成員國最快從 2017 年起將實行新法:十六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未經父母許可,不得使用包括 Snapchat, Instagram, 或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