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23 年 9 月 1 日關東大地震造成至少 10.5 萬人死亡或失蹤,已經過去了 100 年。自那時以來,日本還經歷了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等多次災害,也出現了許多防災相關的企業,其中最特別的,是將電玩引入防災演練中。
虛擬實境
|共30篇|
【未來關鍵詞】四種實境:VR、AR、MR、XR 有何分別?
最近蘋果 Vision Pro 面世,傳媒先後提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延展實境(XR)等,四者同樣被稱為「實境」,其中 VR 與 AR 或者較為人熟識,但 MR 與 XR 又是甚麼意思?為何 Vision Pro 會被稱作 MR 產品?
【元宇宙瓶頸】蘋果 Vision Pro 能否打破 VR 市場宿命?
蘋果正式推出首款頭戴裝置 Vision Pro,具備混合實境(MR)功能,引起國際話題。有市場分析指出,過去虛擬實境裝置遲遲未普及,是發展元宇宙的重大瓶頸之一。即使 Vision Pro 擁有眾多技術優勢,但高達 3,499 美元(約 2.7 萬港元)的入手價,仍難免叫普羅消費者望而卻步,很難打破既有市場限制。
專家如何利用 VR 技術,找出新一代 NBA 籃球巨星?
今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季後賽總決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由西岸的丹佛金塊對戰東岸的邁亞密熱火,前者第一次殺入總決賽,後者則是以東岸第八種子身份奇蹟殺入最後階段,無論哪一隊勝出都會創造歷史。NBA 經過多年經營,已經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聯賽,多年來和 NBA 球隊都擁抱科技,務求達到最佳表現,而未來一個焦點技術,或許是「虛擬實境」(VR)。
「黑鏡」成真,平面圖像可轉為 3D 場景
孩子第一次微笑、18 歲生日的情景……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裡的畫面早已模糊不清,有工程師正在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 3D 方式重現生活片段,並上傳到 VR 頭戴裝置,讓使用者再體驗一次。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Soul Monday】現實太令人恐懼?用 VR 克服吧!
恐懼症患者會極度懼怕某些事物,像是畏高、怕坐飛機、極怕蜘蛛及老鼠等。面對這些事物,他們會陷入無比恐慌及焦慮之中,並出現各種身體不適。近日紐西蘭研究人員就嘗試利用虛擬實境(VR)應用程式作為治療工具,讓患者在安全情況下,逐步面對及克服恐懼。
VR 不單看、聽,將來還…… 有 feel?
疫下足不出戶成新常態,加上元宇宙的興起,可以想像未來只需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即可與世界接觸。目前虛擬接觸仍停留在 3D 視聽階段,鮮有 4D 實感。但據雜誌「新科學人」報道,有研究人員嘗試使用薄荷醇(Menthol)及辣椒素(Capsaicin)等天然刺激物,模擬周圍環境對皮膚帶來的感覺,以創造出更逼真的 VR 體驗。
【未來關鍵詞】朱克伯格吹捧的 Metaverse 是甚麼?
朱克伯格早前宣佈,Facebook 將會由社交媒體公司,轉型為一家 Metaverse 公司。不少分析亦預言,Metaverse 有如我們今日掛在嘴邊的「雲端」,將會是未來關鍵詞,這究竟意味著怎樣的科技發展?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疫下聖誕】「病毒學家」比胡桃夾子更受歡迎
武肺疫情下的聖誕節,歐洲各地的聖誕市集也被迫關閉,傳統木製胡桃夾子整齊排列在攤檔的光景不再。對德國薩克遜(Saxony)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木製玩具及裝飾品生產商來說,這原本是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如今失卻遊客,更失卻實體銷售渠道,逆境下,業者唯有用奇招應對。
「交換身體」,對應心理障礙之法?
交換身體,看起來只是奇幻創作題材的一種,但在虛擬實境(VR)技術的幫助下,人們都有「變身」的機會。一項發表在 Cell Press 開放期刊 iScience 的新研究,便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一對對朋友交換身體。而在交換期間,「身體錯覺」使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甚至記憶能力,均有不同的改變。
虛擬旅遊疫市造好,正常日子仍有可為?
多年來,VR 技術只是旅遊界的一種宣傳手法,是吸引遊客付款親身到訪的噱頭。武漢肺炎除了令世界成為在家工作、遙距社交的實驗場,更改變了世人旅遊的方式 —— 適逢旅遊旺季卻無法外遊,不少人決定給虛擬實境一個機會。在疫情下,人們只有望梅止渴的選擇;待世界回復正常,VR 旅行熱是否仍能屹立不倒?
藝評:「蛙人」—— 為科技而科技,在虛擬實境中消散的想像
本年度香港藝術節加入許多認識新奇的節目,一改以往較傳統保守的挑選劇目策略,例如離奇作業劇團的「蛙人」就從鏡框式舞台來到牛棚,將科技融入舞台演出。演出有時嘗試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讓觀眾潛入主角的童年回憶。
為盛名所累的 Amy Winehouse,真的想再巡迴演出嗎?
巨星隕落,想要再一睹其風采,全息投影可能是最佳方法,巨星昔日模樣得以重塑。而科技愈發達,巨星愈真實,愈能滿足觀眾。但在不能得到已逝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其虛擬現實化推到人前,又有否想過他們本人生前的意願?
畏高有救,VR 練膽大法?
VR 的吸引之處在於擬真。想像自己站在高塔上,一躍而下,VR 技術模擬的俯衝畫面,或會令你心跳加速,以為自己真的在玩笨豬跳。事實上,VR 的用途豈止體會遊戲帶來的刺激?近日牛津大學的研究,便表明 VR 可成為虛擬治療師(Virtual therapist),幫助畏高者克服現實的恐懼。
VR:反戰新招?
VR 技術發展一日千里,戰爭類電子遊戲市場大行其道,玩家們都享受仿如置身戰場的快感。但有藝術家反對消費戰爭的血腥,呼籲藝術界要思考 VR 說故事的方式,反告誡世人戰爭的恐怖,帶出反戰的訊息。
Chester Ho:老師又中?趨勢文章怎樣讀
踏入年尾,媒體開始刊登各類預測來年趨勢的文章,只要在搜尋器鍵入年份(例如「2018」)、「趨勢」,加上科技、設計、時裝等行業關鍵字,便立即看到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它們通常會產生一系列的關鍵詞,供業界在下一年使用。以科技界為例,過去的關鍵詞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實境,都催生了大量的書籍、講座和課程。撰寫趨勢文章的通常都是業界人士,他們是該領域的專家、貨真價實的 KOL。所謂的趨勢預測說穿了都是取材自去年的工作或明年的目標,故此幾可肯定會在下一年實現(但實現了,不一定會流行)。有趣的是,讀者們對這些文章的看法反應不一,有些人讀後不以為然,有些則會連連點頭,並在年中再次分享文章,大叫「老師又中!」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這些文章?
你還憧憬 VR?虛擬實境正在沒落
隨著大眾認知增加,今日的 VR 裝置不再是新鮮產品,部分人已聞到不對勁的味道,VR 電玩並不是真的那麼令人興奮和期待,主流消費者只是趕潮流,而狂熱的電玩迷更不熱衷於此道。弊病明顯,遊戲內容不耐玩,而且需要太多硬件配套,這都說明 VR 裝置只是過渡性的技術,為電玩公司和電子生產商帶來的小陽春,只是最後的亢奮。當全世界都瘋於 VR,只有一員堅持缺席,Apple。是掌門人 Tim Cook 獨斷自大,還是獨具慧眼?
沒有工作的世界,人生還有甚麼意義?
科技進步,機械人及人工智能最終將取代人類大量工作,很多人失業。有人失業,政府應該人人派錢度日,但全民基本收入不是輕易能爭取得到。而失業除了沒有收入,還需考慮一件事,這班無工做的人,將來如何度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講師 Yuval Noah Harari,同時為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and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日前在衛報撰文,探討沒有工作的世界,人生該有甚麼意義。
從文學啟發的科學
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初登場時叫人拍手稱奇,今日卻已步入研發階段。文學與科學貌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有鑑於想象是創造的第一步,前者成為後者的藍本的情況,似乎比比皆是:例如令互聯網誕生的 Dial F for Frankenstein、建構對於「虛擬實境」的具體想像的 Snow Crash 和 Neuromancer⋯⋯至於我們對於機械能計算出人生意義的想像,又有沒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