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瓶頸】蘋果 Vision Pro 能否打破 VR 市場宿命?

A+A-
2023 年 6 月 5 日,蘋果發佈的最新 MR 眼鏡產品 Vision Pro。 圖片來源: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蘋果正式推出首款頭戴裝置 Vision Pro,具備混合實境(MR)功能,引起國際話題。有市場分析指出,過去虛擬實境裝置遲遲未普及,是發展元宇宙的重大瓶頸之一。即使 Vision Pro 擁有眾多技術優勢,但高達 3,499 美元(約 2.7 萬港元)的入手價,仍難免叫普羅消費者望而卻步,很難打破既有市場限制。

蘋果向來是科技產品龍頭,iPod、iPhone、iPad 及 Apple Watch 都分別在各自市場掀起過波瀾,但 Vision Pro 要打破虛擬實境裝置的市場局限,實在不容樂觀。近年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與混合實境技術都廣受吹捧,卻始終未能真正起飛,儘管有多款遊戲證明技術潛力,但各行各業的應用依然有限。

前車之鑒…… 他們為何失敗?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虛擬實境研究教授 Sylvia Pan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指出,早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市場就有關於虛擬實境的願景。任天堂早在 1995 年推出初期 VR 裝置 Virtual Boy,聲稱能夠呈現電腦遊戲 3D 畫面,但實在是太貴、太笨重,效果又未如理想。2000 年代熱潮再度曇花一現,直到 2013 年科技公司 Oculus 透過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推出 VR 裝置,才成為市場上少數成功案例之一。

2014 年 Facebook 以 20 億美元收購 Oculus,後來公司也改名 Meta,開宗明義要實現元宇宙願景,但科技龍頭的資金優勢也不是成功保證。10 年前 Google 推出的 AR 裝置 Google Glass,配戴後可在眼前顯示數據資訊,又被市場評為不夠時尚、不夠實用,很多用家亦抗拒內置鏡頭功能,以記錄用家看到的事物。

後來,資金雄厚的科技公司 Magic Leap 在 2018 年推出 AR 眼鏡,銷售目標為 10 萬部,結果只售出 6,000 部;微軟在 2016 年推出 MR 眼鏡 Hololens 略見成功,但局限於醫學與工程的專業應用。

Vision Pro 憑甚麼不同?

蘋果 Vision Pro 確實有兩大關鍵技術,使其有條件突圍而出。首先是精準的眼動追蹤(eye tracking),只要用眼睛瞄準即可操作介面,不用任何額外遙控器,給人用念力操作的幻覺;其次是高速的圖像顯示技術,意味著時間延誤更少,內置的 R1 晶片可在 12 毫秒內傳輸新影像,比人類眨眼快 8 倍。科技新聞記者 Ernie Smith 亦認為,蘋果示範產品的日常應用,如瀏覽網站、觀看影片、甚至是 Excel 文書處理,而不是吹捧天馬行空的產品潛能,同樣有利於推廣。

然而,Vision Pro 的高昂價格可謂致命傷,扣除通脹因素,價位足足是 2007 年首部 iPhone 推出時的 5 倍,以致不少評論相信,Vision Pro 難以突破既有 VR 及 AR 市場局限。有專家為此建議,在推出更廉價的普及版本以爭取主流應用之前,蘋果亦應該瞄準小眾專業用戶,如向建築師推廣其 AR 應用,以實境展示建築物落成後的模樣。

去年 Magic Leap 推出第二代眼鏡,微軟也有 Hololens 2 推出市面,同樣是蘋果 Vision Pro 的主要競爭對手。值得留意的是,今年 3 月 Google 宣佈停售企業版 Google Glass,未來不似會重啟計劃,未知市場份額將如何重新分配。伊利諾理工學院科技歷史學家 Mar Hicks 指出,要觀望是否有企業抄襲技術,以及是否有人開發新的應用程式,「但目前為止,似乎是技術的另一次迭代,未能引起大多數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