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高有救,VR 練膽大法?

A+A-
研究中的 VR 療程影像。 圖片來源:The Lancet/Twitter

VR 的吸引之處在於擬真。想像自己站在高塔上,一躍而下,VR 技術模擬的俯衝畫面,或會令你心跳加速,以為自己真的在玩笨豬跳。事實上,VR 的用途豈止體會遊戲帶來的刺激?近日牛津大學的研究,便表明 VR 可成為虛擬治療師(Virtual therapist),幫助畏高者克服現實的恐懼。

相比懼怕蛇蟲之類,畏高或許更普遍。據一項英國調查顯示,23% 的受訪成年人「非常畏高」,35% 受訪者亦「有點畏高」。負責是次 VR 研究的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Daniel Freeman 坦言:「畏高是最常見的恐懼症(Phobia),但即使其對日常生活構成重大影響,接受治療的人僅屬少數。」

事實上,運用 VR 技術作治療恐懼症的嘗試早已有之,但大多在專業治療師、醫生的操作下使用。教授的研究,正希望瞭解 VR 技術能否更進一步,從「輔助」的角色,走到「治療師」的位置上。教授表示,是次研究證實,VR 的治療成效卓越:「VR 過去曾在治療過程中,作為治療師的輔助工具,協助患者面對高度的恐懼。但現時在新系統下,VR 甚至已能獨當一面。」

研究招募 100 名成年人,並安排當中 49 人每週使用 VR 頭盔 2 至 3 次,持續兩週,其他參與者則如常生活,無額外要求。這 49 人中,有 47 人參與超過 1 節 30 分鐘的療程,平均則有 4.5 次。由於研究人員希望得知,在沒有治療師介入下的治療成效,故使用以程式編成的虛擬輔導員(Virtual coach),負責每次的治療及評估工作。

「輔導員」首先對參與者進行評估,以探尋畏高背後的原因。其後,當參與者戴上 VR 頭盔,身處虛擬空間時,便獲發不同任務,如拯救樹上的貓、在地板邊緣敲擊木琴等。此外,每人在實驗開始時、實驗結束後,以及實驗完結兩週後,均需填寫評估問卷,以參照成效。

結果顯示,參與 VR 畏高治療的 49 人,問卷調查中畏高的平均分數下降達 68%,所有人的恐懼症狀皆有顯著改善。其餘沒有接受治療的人,平均只下降了約 3%,變化不明顯。教授認為:「雖然我們沒有加入真人治療師作對照實驗,但若翻查其他實驗,全虛擬的治療效果,還是比真人治療更出色。」而且,研究團隊從第 3 份問卷的數據發現,VR 治療的效果在實驗結束後,仍能持續。

圖片來源:BBC Click/YouTube

儘管研究仍不全面,例如只知道患者畏高的程度下降,卻無法得知治療過程中哪一個環節發揮作用。加上治療的成果能否長期維持,仍有待探究。另一位臨床心理學家 Warren Mansell 博士亦提出,目前尚未確定 VR 治療的效果是否比真人治療更好,以及如何界定不同患者更適合哪種治療等。

就 VR 治療的定位,教授提出自己的想法:「雖然有些人傾向求助於治療師,但結果表明,人們確能受益於 VR 治療。部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卻不欲尋求治療的人士,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想與真人討論自己的心理問題。」言下之意,或許 VR 治療可填補這部分的空缺,讓怯於向其他人坦露內心的恐懼症患者,在 VR 技術的支持下得到治療機會。

雖然 Mansell 提出質疑,但對 VR 治療將來的發展亦滿懷樂觀,認為這種技術的應用,或不止於治療恐懼症:「舉例來說,大多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均有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而恐懼則是精神病的根源。我們需要更多新方法,來幫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現時,一個由 Freeman 教授領導的團隊,正探索使用 VR 治療思覺失調、抑鬱等,不同精神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