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美國杜林普政府以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向總值達 600 億的中國商品開徵關稅。這場貿易戰一打就接近兩年,直到 2020 年 1 月 15 日,雙方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局勢才得以稍稍緩和。可是,兩年快過去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究竟取得甚麼成效,中國又遵循了多少內容。亞利桑那大學法學教授馬卡維(Bashar Malkawi)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
中美關係
|共97篇|
中國加入世貿二十周年:過去為世界帶來甚麼改變?
20 年前,2001 年的 12 月 11 日,當時與西方世界正處於蜜月期的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以共產國家的姿態加入世貿,不單是該國發展的轉捩點,也改寫了往後的全球經濟格局,為今天很多地緣政治矛盾埋下伏線。澳洲國立大學經營的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發表社論,分析過去 20 年間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
陶傑:「脫鉤」已成不以大國意志轉移的大勢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指出,在全球疫情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關聯就已開始鬆動。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不僅美國,全球與中國的脫鉤恐怕都將持續。
創新與競爭法:美國制霸科技戰的重要板斧?
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兩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上正面交鋒,特別是科技研發。今年 6 月,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大比數通過「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授權聯邦政府動用約 2,500 億美元撥款,提升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各高端技術的競爭力。哈佛大學的創科政策專家 Julia Voo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該法案會發揮甚麼作用。
陶傑:當馬英九也是台獨分子的時候
蔡英文總統並無宣佈過台獨,只不過中國的龍門變了,愈來愈認為,即使台灣不宣佈獨立,即使堅持中華民國國號,堅持保持現狀,已經算台獨。
新冷戰陰影下,蘋果能否保持市場優勢?
蘋果作為全球最有價值上市公司,市值高達 2.5 萬億美元,上任剛滿 10 年的行政總裁 Tim Cook 厥功至偉,80% 市值為其任內累積得來。雖然 Tim Cook 打算繼續留任最少 5 年,但「經濟學人」分析指出,過往造就蘋果崛起的全球化有利因素,如今正隨著中美新冷戰消退,將成為蘋果未來發展的關鍵考驗。
陶傑:美國以進為退,捨阿富汗圖印度
舍曼一離開中國,中國外長即在同一地點會見塔利班。
中國淘金熱下,華爾街的政治挑戰
安永(EY)財富和資產管理合夥人 Richard Gray 認為,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中國就是全球最大增長動力。但他也表示,儘管中國監管機關和西方投資機構迄今一直在務實的基礎上運作,但最大的風險在於政治環境的變化。
美中新冷戰,華爾街卻熱烈擁抱中國?
在這日漸被地緣政治競爭和力推經濟脫鉤所定義的時代,美國金融業從未像現在這樣接近中國的財富。
陶傑:中國式「攬炒」
杜林普連任,有利於中國繼續分化美國和盟國的關係。但面對拜登結盟勢力的反攻,中國遇到新難題。
陶傑:美國對中認知的三個 Out
美國率領召開 G7+4,由「中國夢」中醒過來。
鴿派失勢,戰狼推使美國鷹派主導對華方針
美中高層會談上,中方高層楊潔篪一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盡顯戰狼外交風采,美國對華政策亦沒有如預期轉趨溫和。「經濟學人」報道認為,中國強硬而挑釁的戰狼外交,是美國對華溫和派無力回天的主因,哪怕是拜登上場,鷹派主導對華事務已是大勢所趨,眾多對中國幻想破滅的鴿派樂見其成。
乒乓外交 50 周年:與日本有莫大淵源?
中美相爭愈趨白熱化之際,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於 4 月 16 日舉行會議,兩國最後發表聲明,表示關注台灣、香港和新疆問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評論認為,中美日關係已步向三岔口,印太格局或會有重大改變。今天的國際格局,可以追溯到 70 年代初美國聯中抗蘇;適逢今年 4 月是乒乓外交 50 周年,很多人回顧歷史時發現,其實事件與日本有莫大淵源。
陶傑:拱手送中國
將碳減排放的地球氣候問題送給中國,無疑是將地球暖化這張牌,由中國主催,用來交換其他方面的「合作」。
陶傑:行政命令密密簽,然後?
拜登上台,只針對杜林普四年的大改變,以黨派的偏見與個人的情緒全部扭轉。但拜登本人對巴黎氣候協議,又理解幾多?其民主黨的智囊,又對其中細節知道多少?
中國是弱還是強?
新冷戰爆發以來,美國應如何看待中國這個勁敵,專家們各持不同見解。有人視中國為威脅全球的超級強權,亦有人視中國為不足為懼的紙老虎,美國國防部前中國專家 Dan Blumenthal 新書 The China Nightmare 卻辯證地提出另類看法 —— 中國既強且弱,其內部脆弱正正促成其全球野心,觀點惹起專家熱議。
陶傑:「無歷史狀態」的美國式傲慢
中國人永遠無法了解的是:美國人不但不以歷史短為恥,相反他們認為,沒有歷史,反而少了包袱。
陶傑:東風西風,哪個是好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西方文明國際秩序,並無指定為英美或德法意加澳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的專制利益服務,也沒有要求為美國的哪一個總統及其家族服務,除非拜登開此先例。
美國鐵了心要殺死華為,如何逃命成兩難
「你要如何殺死華為?」中國科技和電信諮詢公司 BDA 董事長 Duncan Clark 在談到美國的困境時形容。「就像蚯蚓一樣,就算你砍掉它的頭,它仍會繼續活下去。」
從地緣政治打到高科技產業,印度成為中美交鋒新戰場
在印度與中國不斷激化的地緣政治競爭態勢下,矽谷抓住了它的黃金時刻。過去幾年,中國雖然對印度的科技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資源,然而最近的緊張局勢,卻逐漸將印度推向「美國生態系」,就連總理莫迪也多次公開宣稱:美國和印度是「自然結合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