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私隱

|共40篇|

【圖解】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 手機資訊安全隱患

熱播的韓國 Netflix 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中,少女掉了手機後尋回,卻不知自己已被壞人盯上,在她的手機做了手腳,監控生活一舉一動!這是驚悚電影的橋段,但在現實世界,透過手機竊取一個人大量的私密資料,其實比戲劇情節還要輕易。這理應更讓人懼怕,只是為何每天把手機捧在手心的人們,大多不以為然?

追蹤俄軍戰犯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何惹爭議?

俄烏戰爭為史上首次把 AI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戰場,既協助認領遺體,亦追蹤戰犯身份。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專家 Felipe Romero Moreno 卻警告,免費提供技術的 Clearview AI 公司,以收集 1,000 億張人臉為目標,推銷予各地執法部門,早在世界各地鬧出私隱爭議。

以人工智能模擬死者言行,是否道德?

在早前熱播的香港電視劇「IT 狗」中,人工智能能夠逼真模擬死者,持續與生者對話。原來現實中確有類似的聊天機械人,但由於人工智能讀取了死者大量個人數據,最終引起連串道德爭議,該聊天機械人最終被迫停運。加泰隆尼亞公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Sara Suárez-Gonzalo 就分析背後的多重道德隱患。

加拿大反疫苗令的示威者,正面對網民的起底攻擊

加拿大政府強制美加跨境司機接種疫苗,惹來業界和部分民眾不滿,在 1 月初,有人組成「自由車隊」(Freedom Convoy 2022),以卡車癱瘓首都渥太華的要道,示威蔓延到多倫多、魁北克市和卡加利等主要城市,以及通往美國的大使橋。目前,除了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動用強硬的「緊急法」,該批示威者還正面對網民的起底攻擊。

安心出行(新加坡版),如何為高科技監控開路?

港府近日又絞盡腦汁要市民安裝「安心出行」,但普羅市民就是不敢安心;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普遍都輕易就範,就算警方被揭可查閱數據,最終仍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獨立記者韓俐穎(Kirsten Han)文章便分析,事件一再反映新加坡私隱意識薄弱,在疫情爆發前,高科技監控就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擺脫監控資本主義,讓科技巨頭成為公共事業?

不止香港用家,全球都有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搬家」的現象。假設大部分人今天成功擺脫某科技巨頭,守住個人私隱、言論自由平台,但如何確認假以時日,下一個受追捧的通訊軟件社交平台,不會長成另一頭壟斷行業、吞食數據,再用數據反芻物餵哺用家的怪物?民主合作組織總監 Thomas M. Hanna 及研究員 Michael Brennan 認為,讓科技巨頭成為接受監管的公共事業,或是解決方法。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FB 拆件?】超出「反壟斷法」所能的科網巨頭

美國政府及 48 個州份控告 Facebook 違反「反壟斷法」,指 Facebook 通過收購 Instagram 及 WhatsApp,排除了自己在數碼市場的潛在強大競爭對手,同時使 Facebook 能手握用戶數據,增加廣告收入,進而減少市場上的社交平台選擇。為美國自由主義社論雜誌「新共和」撰寫科技及國家安全題材文章的特約作家 Jacob Silverman 提醒,科網巨頭除了壟斷,其掌握的用戶數據所產生的問題或影響,並非反壟斷法所能解決。

安心出行?表列比較各地的健康追蹤程式

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伍常: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大警告

換句話說,有些公司賣服務,有些公司賣產品,但社交媒體賣的卻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在這個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時代,「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become a product」,就是那麼簡單。(等你還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用家」,實在是笑話。)

不只享樂:充滿歧視的 Tik Tok 世界

Tik Tok 風靡全球,卻問題叢生,又因應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產生用戶私隱隱憂。今年 6 月,印度正式以國家安全為由把 Tik Tok 下架,美國也警告 Tik Tok 要賣盤,否則被禁。其實除了國家安全問題,Tik Tok 的「影子禁令」(Shadow Banning)政策,也被指充滿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

法外懲罰「網絡監獄」

韓國近年爆出多宗令人髮指的性罪行,但犯人未獲重判,造成全國共憤。7 月初,有匿名人士開設喻為「網絡監獄」的網站,公開被指涉及性罪行、謀殺及虐兒等案件卻獲輕罰的惡犯身分,聲言要代法庭伸張正義。但隨著一名大學生被曝露個人資料後自殺身亡,「網絡監獄」的存在再度引起爭議。

抗疫戰下的監控經濟

武漢肺炎導致百業蕭條,但卻令少數人發大財,例如化驗商、生物科技商和監控工具商。近日有香港傳媒就報道,港府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向 3 間化驗所採購共 2 億元的檢測服務;政府還計劃推行全民檢測,引來不少民眾質疑 DNA 樣本會如何處理。有學者就指出,私隱和健康並非二元對立,人們亦應關注監控經濟(surveillance economies)的反民主特質。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武漢肺炎】公佈患者行蹤,更要公開樣貌和外遇嗎?

南韓總統文在寅本週宣佈國家進入「抗疫戰爭」。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韓國持續蔓延,政府正向公眾推出疫情警報系統,好讓人們得知附近有沒有受感染者。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政府警報所載的信息,有暴露病人私隱的可能,導致尷尬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