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

|共20篇|

在廁所尋找熱能

在未來,家用廢水也可於嚴冬中為家居供暖。阿姆斯特丹房屋公司 Lieven de Key 正規劃首個下水道供暖項目,利用主要地區的污水管道為 1,600 個公共房屋及學生宿舍住戶供暖。荷蘭語稱之為 riothermie,結合「下水道」及「溫暖」二字,能夠提供可持續、全年 24 小時運作的熱源。

去一趟公廁,可以有甚麼健康風險?

身處戶外,有時到了極限,無論心中多不願意,都要到公廁解決大事。不少公廁之所以令人卻步,免不了一個髒字;衝擊嗅覺的氣味、清晰可見的黑色鞋印、廁格內上一人未沖走的痕跡⋯⋯ 表面骯髒不在話下,還很可能充滿病菌。一趟公廁歷程,其實可以帶來甚麼健康風險?

呂嘉俊:餐廳再美,廁所都會露底

不知道香港大部分的餐廳老闆,是否把心神都放在食物和環境之上,用餐範圍裝修得美侖美奐,食物精細,服務貼心,一整個晚上的進食體驗非常完滿,但一進入廁所,便皺眉頭了,地方極細,衛生程度差,跟用餐環境是天堂與地獄之別,叫食客不知用甚麼心情面對。

不勞而獲新境界:糞便當錢用

如果錢可以白白賺取、如果可以點石成金…… 當然,不勞而獲只是幻想,即使是比特幣挖礦,也要費神架設礦機。不過,韓國國立蔚山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與環境工程教授趙在元設計的糞便標準幣(feces standard money,fSM),或許會是「挖掘」最輕鬆的數碼貨幣。

【公廁私有】為何泰國人總愛付費廁所?

武肺疫情之下,人人講究衛生,為免沾染細菌,對於室外環境的一切,可以的話,皆不想用手去碰觸。但最難避免細菌的時刻,恐怕是人有三急,必須使用公共廁所。鑑於一般公廁衛生情況欠佳,令人在外解手難免膽顫心驚,瑞士初創公司 Mister Loo 數年前在東南亞開展高檔連鎖收費公廁事業,結果設施在疫情期間,大受泰國用戶歡迎。

抗疫長遠之計:日本加快告別踎廁

日本政府再對東京都等地區發佈緊急事態宣言,但僅靠商戶縮短營業時間,並請市民盡量避免外出,對於阻止疫情擴散,始終只是權宜之計。不少地方政府遂把防疫重點,放在學校及食肆等公共場所的洗手間 —— 因為時至 2021 年,踎廁竟還遍及全國,加快換成有蓋的座廁,成為各地當務之急。

【小便寧靜】如廁也有廣告的法國

法國里爾(Lille)街頭,電子廣告板無間斷推銷各種商品,光彩奪目的內容令人難以迴避。一群示威者受不了疲勞轟炸,毅然用白色油漆塗鴉廣告,或以巨型紙張覆蓋,然後再「流水式作業」,轉戰至地鐵站等其他地方的廣告板前重施故技。「眼不見廣告為淨」,是他們的抗爭目標。

廁所的戰爭:乾手機 VS 抹手紙

一直以來,抹手紙與乾手機似乎和平共存於廁所之中,但實情是「既生瑜,何生亮」,它們處於一場商業戰略與公關的激烈競爭中。美國市場顧問 George Campbell 形容:「這幾乎就像可樂戰爭一樣。有百事可樂對可口可樂,也有乾手機及抹手紙。」科學界仍未能就兩種產品孰優孰劣達成共識。最近「衛報」一篇報道就指,兩者在研究方面一直鬥得難分難解。

禁上堂去廁所,是甚麼原因?

老師上課時不讓學生上洗手間,大多是怕學生耽誤學習,或恐防他們不是真的「人有三急」,只是藉口去「放風」。雖然校方有其道理,但如果學童當下真的有需要,強忍只會令其難以專注,更可能影響健康。近年已有不少家長對這些洗手間規則有微言,「大西洋」雜誌近日就專題報道美國學校洗手間政策的問題。

香港公廁大翻新 —— 應效法中國?

財政預算案提出未來 5 年斥資 6 億 翻新 240 所公廁。相關消息早前經已傳出,並不新鮮,香港不少公廁殘舊、衛生情況差劣,絕對應該整修一番。有趣的是,日前有本地媒體評論指,香港翻新公廁的行動,值得以中國在 2015 年推動的「廁所革命」為指示精神。然而,港府如真倣效中國「廁革」,6 億資金是否足夠或許成疑。因為自「廁革」進行以來,各地出現不少不切實際、奢侈裝潢的五星級廁所,浪費資源。

三藩市高薪請「糞便巡邏隊」

三藩市「遍地黃金」—— 說的不是矽谷的創業前景,而是走在街頭隨時會踩中大便。「糞便危機」並非新聞,今年市政府便增聘「糞便巡邏隊(poop patrol)」,名額 5 人,人均薪水每年 71,760 美元,加上津貼福利,總收入超過 IT 工程師的平均收入。

飛機增座位,空間來自廁所?

在經濟艙的座位,我們常常膝蓋頂著前方椅背,還有與鄰座肩並肩擠坐,手肘搶佔扶手,身形稍大便覺得旅途是煎熬。「枱要多窄有多窄,椅子要多擠有多擠,不用太舒服,讓他們吃完就可以走啦。」周星馳這段在「食神」裡的經典對白,除了可以幫助餐廳把營運利潤搾乾搾淨,原來放到飛機也適用。

Live Norish:在香港 WTO 與上廁所的小確幸

在香港,上洗手間從來不是個問題。由銅記、旺角商場、餐廳到西貢的郊野公園都有衛生的洗手間。但在瑞典「如廁」時則處處都要收費,廁所亦不見得比香港公廁好。在北歐,95% 以上的公廁需付費才能使用,大多是投幣式的,也有密碼鎖的,還有些是到指定地點付費後自己拿鑰匙開門。

唐明:管治之道也在於屎溺

對比 17、18 世紀有關歐洲城市的記載,很容易陷入竊喜,因為那時候歐洲城市確實臭不可聞,連室內也不例外:譬如 1665 年倫敦爆發大瘟疫,許多達官貴人逃到牛津大學避難,到第二年他們離開的時候,牛津大學的每一個角落:書房、煤屋、地窖、煙囪,都佈滿了糞便。海軍委員會那位大秘書 Samuel Pepys 在別人家裡投宿時,發現臥室內沒有夜壺,結果坐在火爐邊大便,以使糞便掉進灰燼裡,簡直像貓一樣。

書香催便:青木真理子現象

去年日本市面突然出現一款離奇香薰噴霧,由近畿大學工學部教授野村正人監修調製,花費 13 年時間收集並揉合書店與圖書館內數百種香氣樣本而來的「書香」,使用之地卻非書齋而是廁所,最終目的不為情調而竟是催便。廁所讀物消遣之必要尚可理解,但出恭又何需書香?這一切,要從「青木真理子現象」說起。

趕絕隨處便溺之法:當眾侮辱

人在印度,如廁亦是一大挑戰,不少人因為缺乏公廁,往往要露天處理「大小事」。為解決廁所不足問題,總理莫迪自上任後推動的「清潔印度(Clean India)」計劃,其中一環即為增建公廁,避免國民每日在戶外不斷「增廢」,造成嚴重衛生問題。莫迪上台至今,印度共增建約 5,200 萬所公廁。乍看數字,似乎頗為成功,然而印度人仍習慣露天排泄。面對國民難以改變的習慣,政府祭出頗具爭議的新策 —— 公開羞辱隨處便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