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絕隨處便溺之法:當眾侮辱

A+A-
便溺在道。

人在印度,如廁亦是一大挑戰,不少人因為缺乏公廁,往往要露天處理「大小事」。為解決廁所不足問題,總理莫迪自上任後推動的「清潔印度(Clean India)」計劃,其中一環即為增建公廁,避免國民每日在戶外不斷「增廢」,造成嚴重衛生問題。莫迪上台至今,印度共增建約 5,200 萬所公廁。乍看數字,似乎頗為成功,然而印度人仍習慣露天排泄。面對國民難以改變的習慣,政府祭出頗具爭議的新策 —— 公開羞辱隨處便溺者。

公共衛生問題一直是印度一大挑戰,印度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1 年時,共 53% 的家庭沒有廁所。加上公廁數目不足,國民只好露天解決。同時,即使有廁所提供,大多印度人亦不欲清潔,因為傳統上,這屬於低種姓者的工作。但滿地人糞不僅令公共空間減少,每年更造成數十萬人死於傳染病。此外,一份報告指出,2015 年印度因衛生問題,付出的經濟成本為 1,065 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5.2%。為鼓勵國民使用廁所,以提升環境衛生,「點名與羞辱(Name and Shame)」的行動正在印度展開。

每日黎明時分,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比德縣(Beed, Maharashtra)的農村,早巡隊便在村內四周巡邏,留意有沒有村民提著水桶,打算露天如廁。55 歲的村民 Santram Gonjare 在高速公路上打算「方便」,卻被早巡隊逮個正著。隊員遂砸爛他用來洗手的水桶,然後把一朵玫瑰送上,以表善意。雖然 Santram 得到一朵玫瑰安慰,但他仍覺受辱:「這不是對待老年人的恰當方式。」另一位村民 Ranjit Gonjare 表示,Santram 如今已淪為全村人的笑話。可見羞辱的威力之大。

露天便溺在印度並不罕見。

然而,相比 Santram 的經歷,不少個案的當時人受辱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一件案件,是一名男子試圖阻止巡邏人員,拍攝在戶外如廁的婦女,其後他的名字及相片被公開。同時,有新聞頻道向公眾要求,把戶外便溺者的名稱及相片送上電視台,以在全國電視頻道上大肆侮辱。

對於早巡隊的行動,比德縣的首長 Dhanraj Nila 則表示贊同,形容早巡隊的羞辱方法是「激勵」人們使用廁所的必要手段。此外,眾多比德縣村民亦大為讚賞,因為此舉能收殺雞儆猴之效,人們不敢再四處便溺。村民形容:「曾是村民露天廁所的地方,如今已變成兒童玩樂場所。」可見成效顯著。據估計,現時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村地區共 91% 人口,已選擇使用廁所,比 2014 年的比例上升一倍。

馬哈拉施特拉邦官員亦為羞辱行動解畫,認為公開羞辱的手段,只是最初階段所需,未來將逐步取消。縱然羞辱方式強引起爭議,但「清潔印度」整體計劃仍得到國際支持。比爾 · 蓋茨最近訪問印度後,讚賞政府改善公共衛生的努力與成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則承諾每年提供 200 萬美元協助印度增建廁所及提供衛生所需。世界銀行更批出 15 億美元貸款予印度,以加快各衛生項目的實行。為改善國家公共衛生狀況,法寶盡出的印度政府看來已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