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公廁,可以有甚麼健康風險?

A+A-
圖片來源:Laszlo Kracsek/Shutterstock

身處戶外,有時到了極限,無論心中多不願意,都要到公廁解決大事。不少公廁之所以令人卻步,免不了一個髒字;衝擊嗅覺的氣味、清晰可見的黑色鞋印、廁格內上一人未沖走的痕跡⋯⋯ 表面骯髒不在話下,還很可能充滿病菌。一趟公廁歷程,其實可以帶來甚麼健康風險?

公廁最忌沖廁羽流

南澳大學環境科學教授 Erica Donner 指,公廁對人風險有多大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清潔頻率和通風情況,她有份參與的研究,就大量歸納出存在於不同公廁表面各處的致病微生物。如果將住宅外的所有廁所皆視作公廁,則工作場所、飛機和遊輪廁所能找到諾沃克病毒,宿舍廁所或有沙門氏菌,小學廁所則可能有甲型肝炎病毒。諸多病原體中,有一類倒不用太擔心。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家庭社區醫學副教授 Ina Park 指出,在廁所感染性傳播疾病的機率很低。「淋病和衣原體等病原體,不會在表面存活很長時間,它們需要進入陰莖或陰道才能引發感染。廁板圈不是正確位置。」

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Charles Gerba 解釋,糞便甚至尿液可能含有大量病菌,大多數病原體就是通過廁座四散至廁所表面。因為每次沖廁,微生物都能分散在氣霧化的羽流中,這些羽流可以升至 1.5 米高,保持懸浮 1 小時甚或更長,最終沉落其他表面之上。Gerba 指:「因為沖水的作用,所有公廁都會受到一定污染。」Donner 則建議沖廁前先合上廁蓋,能大大減少廁所羽流。

怕廁板?又不是「經屁股傳播的疾病」

呼吸避無可避,不少人更忌違廁板,Gerba 反而表示,臀部皮膚沾上一點病菌不一定會令人生病,因為大多數病原體都不是經由「屁股傳播的疾病」。當然,公廁有可能出現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可經皮膚感染,且因為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而難以治療。針對 MRSA,Park 認為如果廁所有提供,則可使用坐墊紙,「尤其是如果你可能會接觸到廁板圈的皮膚有任何破損」。但 Donner 提醒:「坐墊紙也可能已受座廁的氣霧羽流,或經上一位使用者污染。」

Park 強調,其實在許多公共設施的表面上,例如櫃員機按鍵、電梯按鈕、儲物櫃把手、沙灘、公共汽車、酒店房間,都有發現 MRSA,所以整體來說「風險很低」。目前尚未有充分記錄因公共廁所導致 MRSA 感染的頻率,如要盡可能降低風險,Gerba 建議使用座廁前,使用消毒濕巾清潔廁板。懸空而坐是直接免去肌膚接觸的方法,但 Donner 指:「如果你肌肉強壯,那當然可以,但前提你瞄得夠準。如果不小心弄得廁所一團糟,只會增加他人的健康風險。」另外,地板也是廁所一大骯髒表面,我們的身體未必會直接觸碰地板,不過 Gerba 提醒應避免將銀包手袋之類隨身物品放在地上。

洗手、洗手、洗手

實際上,如何洗手和乾手可能更重要。Donner 表示,座廁的羽流效應加上乾手機,可以將濕手或開口垃圾桶內的細菌傳播到 3 米外。公廁內任何表面,例如沖水掣、門閂、水龍頭和出口都可被污染。只要接觸過受污染的表面,然後用手接觸面部,病原體就有可能從口而入。而要有效洗手,除了至少用梘液搓手 20 秒,沖洗後最好擦乾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