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煮食電器面世,基本上每一種烹調方式都會有相應的電器。當然,即使有機器代勞,食物分量及調味仍是由人決定,但我們距離機械一手包辦煮食或已不遠。最近,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與家用電器製造商 Beko plc 合作訓練機械人模仿人類,在咀嚼過程的不同階段評估菜餚的鹹味,以學習何謂味道好壞,目標是讓其成為更好的廚師,未來可望開發出自動及半自動的食物準備系統。
烹飪
|共18篇|
一部主婦口述歷史,記載經濟起飛前的日本家常菜
「住家菜」不只滿載回憶,亦反映了社會變遷。日本調理科學會橫跨 4 年,推出全套 16 冊的「繼承傳統 日本的家庭料理」食譜書,便結集了 1960 至 1970 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前,扎根全國各地的 1,880 道家常菜色,希望讓故鄉的味道留芳百世。整個系列製作時長近 10 年,動員逾 300 名研究者,一批昭和主婦更是全書的靈魂人物。
呂嘉俊:媽媽的蘿蔔糕最好食 —— 見到製作過程先重要
但扣除了感情分數,坊間這些一撕開招紙便能翻熱即吃的蘿蔔糕,味道到底不及媽媽的出品。左思右想,會不會是過去我們能看到整個生產過程(甚至親力親為幫手做),見證過一整盤蘿蔔糕的誕生,從而勾起了食慾?
舊烹飪書,何以值錢?
想從五穀不分變成新晉廚神,如今已不太費力。學劏魚?看 YouTube 嘛。求食譜?找 Google 吧。資訊又新又多的互聯網,似乎取代了那一本本煮食教材。但如今在拍賣市場,古老烹飪書深受收藏家喜愛,成交價更可高達逾 10 萬港元。除了物以罕為貴,它們還有甚麼獨特魅力?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要消滅肥胖症,太平洋島國反而舉辦烹飪比賽?
現時醫學專家普遍認為,肥胖會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中風等等。各國的政府和專家都想盡辦法說服民眾減肥,例如徵收糖稅、禁止學校出售高糖、高鹽、高熱量及高脂肪的包裝食品等等。有太平洋島國的專家就用上一個另類辦法 —— 透過烹飪比賽推廣健康飲食。
本博物館即將展覽的是:烹飪
政府晚市禁堂食,加上很多企業鼓勵在家工作,令不少港人多了動機和空間磨練廚藝。近年,市民崇尚健康生活,住家菜就是其中一個富營養、少油鹽的上佳選擇。而家居烹飪除了展現生活態度及地方文化外,也可以成為博物館認可的美術。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了美國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的新展覽。
Gloria Chung:Bon Appétit 如何輕鬆烹飪又不失霸氣
愈來愈多人拍烹飪短片,有些人是半途出家,因為世界停頓而開始製作,但是能在海量短片裡突圍而出的,我個人認為暫時只有 Bon Appétit。
伴你留家抗疫的好朋友:烘焙
烘焙能為人帶來治癒感覺,從搓揉麵粉團、看著麵團在焗爐內漸漸膨脹,直至嗅到烤焗香氣,每個細節都令人樂在其中。在減少外出的日子裡,不論是焗麵包,還是與家人製作薄餅,都讓不少人解煩解悶。據「衛報」報道,烘焙可助人分散注意力,緩解疫症氛圍下的焦慮感。
Gloria Chung:宅在家中做廚神 —— 反思食物教育
只要開始烹飪,就會了解煮食的原理、食物的來源,甚至開始關心地球了。煮食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好奇的人,會一直追尋下去,乃至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
烹飪節目中,手的重要性
疫情當前,盡量避免外出用餐,而在家煮食其實也可找到樂子。只要參考網上烹飪影片,彷彿人人皆能成為廚師,製作出精美料理。但影片要吸引人,除了新鮮的食材、體面的廚房,以及簡單俐落的手法,令觀眾易於模仿,示範者的一雙「巧手」也尤其重要。
Gloria Chung:Home Office 必殺技 —— 無為而治
有朋友說在家工作,吃公仔麵吃到傻了,天啊!我罵她完全沒有利用在家工作的好處,不用夾硬和同事吃飯講八掛,不用捱 $60 的茶記,就算一個人也能吃好的,變化也很多。粥粉麵飯,都手到拿來。
Gloria Chung:點心堅難系數
點心如此手工製作,不做過就只屬紙上談兵。其工序及難度絕不亞於任何西式糕餅,靠手感和經驗,絕不是機器可以代替,但是這麼多年來,似乎還是未能夠得到適當的尊重,一籠點心,有時價錢還不及一件小蛋糕。
Gloria Chung:麥提莎多士 VS 何謂之好的早餐
香港人好悲哀,平日連吃早餐的時間也沒有,所以如果週末能夠煮一點甚麼,就算是在空空如也的雪櫃內,拿出兩條絕版的廚師腸煎一下,也覺得十分滿足,勁有成功感。
Gloria Chung:打風在家吃甚麼?餐蛋麵的迷思
平日的廚房剋星、手殘港男港女,每人都能夠擁有餐蛋麵的成功感,過程治癒,結果威水,直達茶餐廳級。這種困在家的小樂趣,真的要非常幸福、幸運才能享受到,說出來,我覺得慚愧,天曉得有多少人在颱風天,還是要緊守崗位,或者瑟縮在雨篷下,祈求風雨快停,否極泰來,早日回家,也是為了吃一碗餐蛋麵。
怎樣防止微波爐叮走食物風味?
每朝返工返學,微波爐早已成為早餐好幫手,貪其方便省時;冷凍食品如燒賣雞翼意粉,幾分鐘內悉數完成加熱。但原來,同樣的冷凍食物,用微波爐比起其他加熱方法處理,更易失去應有的味道。問題出於微波爐以震盪水份子加熱的原理,難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與糖類產生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
抄襲經濟學:愈多山寨愈有創意?
世風日下山寨橫行,講求創新、理應最經不起抄襲複製的產業如時裝、影視、音樂為何尚未崩潰?兩位美國法學教授就從經濟和法律角度告訴你,抄襲之於激發創新的重要性。
Gloria Chung:未來廚房 —— 會對話的焗爐
大廚把冰磗放進焗爐內:「烤焗後,只有𥚃面的魚會熟透,冰不會溶。」看到冰磚完整無缺「出爐」,打開冰磚,魚肉的熱氣徐徐滲出,大廚還即時探熱,魚肉溫度為 74ºC,在場的一眾傳媒,無不表示驚訝。這不是未來的事,而是 Miele 剛剛推出的 Dialog o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