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你相信單看 YouTube 學藝的名廚嗎?

A+A-

「我從沒去過日本,只是上網看 YouTube 影片學做日式串燒,由劏雞到煮汁都在網上學。」第一次聽到有外國廚師這樣說,我覺得匪夷所思。過去我們都有一套固有思維,相信要親身到訪某個國家學藝,才能了解人家做事的特性,繼而學懂一套料理系統。正如進入一家日本菜館,若見到有日本師傅坐鎮,總會根深蒂固地認為,這家餐廳食物的口味比較正宗。因為我們都相信,只有土生土長,或長時間生活於當地,方可認識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

事實真的如此嗎?特別是資訊爆破的今日,我們足不出戶,已接收到世界的新消息。只要在網上追蹤國際名廚,他便如我的朋友一樣,隨時在身邊,他今天在餐廳吃的午餐、新研製的菜式,通通變得近在咫尺,要了解他的創作思維和意念,絕非難事。況且今天上載影片容易,上網已可找到各大名廚的食譜影片。想學煎牛扒,登入 YouTube,便可輕易找到 Jamie Oliver、Gordon Ramsay 等名廚的示範和製作貼士,只要有基本廚藝技巧,加以訓練和學習,要掌握一套模式,其實並不困難,正如很多學生已改用網上授課一樣。

不過我對這套學習模式仍然存疑,始終以「隔山打牛」的方式獲得資訊,容易空有外表而忽略了廚藝中的靈魂,若果起首已捉錯用神,從中再轉化出來的技巧,很大機會出現誤差。一如早年 NOMA 爆紅,全世界無數廚師突然以「採集料理」掛帥,餐廳菜式擺盤非常簡潔,食材配搭都強調與自然環境相關,但試過數間,味道強差人意,你會覺得他們的餐廳空洞,概念放得很大而技巧非常脆弱,訪問過他們的主廚,發現很多都只是從網上收集資訊,最多到丹麥考察過數天,並沒在當地工作過。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俄羅斯廚師,他在莫斯科有自己的 fine dining 餐廳,3 年前我們在北歐相遇,他說最近在網上研究中菜,因為俄羅斯興起了吃中餐的潮流,他用一片鱸魚柳,加豉油、大葱、香草和 MSG(味精)同蒸,當地食客讚嘆不已,覺得味道非常好,更成為餐廳的招牌菜。我不敢以一竹篙打一船人,但以這位俄羅斯廚師的做法,要他了解中餐蒸魚的精髓,由魚販的處理、火喉的控制、佐料味道的配搭,到上桌時間的計算…… 相信他還需要一點時間去消化和學習。

「美食有這麼了不起嗎?拯救誤入歧途的飲食文化!」書封

這令我想起在京都出生的作者柏井壽,他寫過一本書「美食有這麼了不起嗎?拯救誤入歧途的飲食文化!」當中有一章節,提及「京都的淡味」是誤解。柏井壽說,京都給人一個印象,是禪味和簡約,世人總認為京都人口味清淡,味蕾細緻,因而全日本近年都興起「京都風拉麵」,以清淡湯底作招徠。這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如果你在京都生活過,就知道當地人不會天天吃懷石料理,他們日常的口味頗為濃重,原因是市內一直多工匠,織品、染色、金工、木匠…… 全部是體力勞動工作,他們需要鹽分重的調味,以滿足食慾和飽足感。這是固有印象與真實生活之間的分歧,絕對會誤導我們的判斷,甚至影響我們學習烹飪的方向。網上資訊提供方便,但它不是王道,真實接觸還是不能取代的寶貴經驗。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