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

|共17篇|

追求環保、低成本,印度「綠色婚禮」潮流

印度婚禮繁文縟節很多,南北習俗大不同,北部通常持續 3 天,花費甚大,且會製造大量垃圾。想要完全「零廢」結婚,怕是不可能任務,但愈來愈多印度人意識到儀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開始思考如何在過程中減少浪費,塑造新興的「綠色婚禮」。

Ryan Fung:鋰爭我奪背後是國家安全

在電動車崛起的年代,鋰(Lithium)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全球供應短缺下,與鋰相關的合成材料價格更是愈升愈貴,令鋰這種被形容為「白色石油」(white petroleum)的新能源基礎建設支柱,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同時卻漸漸引起一些健康隱患,甚至國家安全憂慮。

供應鏈是企業減碳排放關鍵?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而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COP26】馬拉松淪「垃圾製造機」,減碳競賽開跑

跑步只需要一套運動服和水,理應是低碳活動,但一場馬拉松賽事,卻足以消耗百噸資源。有研究指,馬拉松涉及龐大碳足跡,一名跑手的年碳排放量多達 4.3 公噸,當中由法國飛往紐約已消耗 3.5 公噸,相當於其排放量的 83%。眼看熱鬧過後,跑道總遺留紙杯、蕉皮、毛巾等驚人垃圾山的問題,到底一場賽事,對環境造成多大傷害?

食品包裝上的碳足跡標籤

市面上發售的食品對人體固然有好有壞,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可從營養標籤看出一二;但它們對於整個地球的好壞,卻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近年,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在產品包裝上,以標籤顯示其生產過程對於氣候的影響,甚至試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喚起顧客對碳排放的關注。

氣候科學家反而搭更多飛機?

武漢肺炎重創全球航空業,商務旅行及觀光旅行近乎停頓。在此之前,航空業增長快速,由於比其他運輸方式的碳排放更高,許多氣候學家就關注如何從航空業界著手減排。但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相比,氣候研究人員反而更多出行和乘坐更多飛機。

巴西雞翼我鍾意食,運輸業如何減排?

經濟全球化,各地有不同的生產優勢,商品的供應鏈遍佈全球,是不爭的事實。除了被拿作「soundbite」的「巴西雞翼」,林超英的苦心婆心,在於提醒大家減少浪費、注意購買耐用及可重用物品。消費者或有一定責任履行低碳生活,不過運輸業本身,其實也有減排空間。

全球暖化,食物有責?美國 8 種最具破壞力的食材

世界正為全球暖化所苦,美國人想要解決問題,卻發現溫室氣體來源極為「多元化」,基本小至吃一頓飯,也會造成不少碳排放。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根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部門的污染數據,公佈了一份關於美國食品和氣候變暖污染關係的報告,選出具氣候破壞性的常見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