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上的碳足跡標籤

A+A-
Felix 的食品包裝。若該產品的排放量不超過其他瑞典食品平均排放量的一半,便可獲得包裝左上角的「低氣候足跡」(lågt klimtavtryck)標籤。 圖片來源:FelixFilmer/YouTube

市面上發售的食品對人體固然有好有壞,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可從營養標籤看出一二;但它們對於整個地球的好壞,卻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近年,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在產品包裝上,以標籤顯示其生產過程對於氣候的影響,甚至試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喚起顧客對碳排放的關注。

今年 10 月,瑞典食品製造商 Felix,於首都斯德哥爾摩開設一間為期兩天的 pop-up 商店,商品均按其碳足跡定價,排放量愈大,價錢愈高。每位客人都有一定的「二氧化碳等量」作預算,購買一週份的食品。是次活動正示範了,當產品貼有清晰標籤,消費者就更容易作出有利氣候的選擇。

雖然開設 pop-up 店這個做法,只能在短期提高人們的意識,但其實 Felix 已於官網列出旗下所有食品,從種植原料到成品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等量。如果該產品的排放量,不超過其他瑞典食品平均排放量的一半,便可獲得「低氣候足跡」(low climate footprint)標籤。

Felix 的市場經理 Thomas Sjöberg 認為,重要的是令標籤易於理解。他指出:「我們知道,光靠這些數字不能令消費者明白甚麼。為了給數字賦予意義,我們創建了一個氣候尺度(climate scale),清楚展現目前的平均值,以及甚麼產品的氣候足跡較少。」

產品碳足跡認證組織 Carbon Trust 早前進行民調,結果顯示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和美國,3 分 2 消費者支持在各種產品標上碳足跡,惟至今仍無政府就此立法。一些生產商倒是採取主動,如素肉品牌 Quorn 在年初為旗下 6 成產品,加上「氣候標籤」;消費品龍頭之一的聯合利華(Unilever)最近亦訂立計劃,將其銷售商品所產生的碳足跡告之公眾。

然而,要計算一種食品的真正碳足跡並不容易。多個品牌遂與專業平台合作,利用複雜的運算工具來處理數據,計出整個生產鏈中的碳排放量。牛奶替代品牌 Oatly 就在瑞典初創公司 CarbonCloud 的幫助下,計算其全燕麥飲料從務農至出貨途中,每個過程所產生的碳足跡。

CarbonCloud 的行政總裁 David Bryngelsson 解釋:「我們開發了一個網絡平台,使食品生產商毋須理解背後任何科學或數學原理,也能進行詳細的氣候評估。」CarbonCloud 已為過百品牌及產品服務,包括 Estrella、Nude 及 Naturli,業界亦愈發感興趣。「他們希望盡可能花最少功夫,得到最詳細的資訊。」

其他像 Oatly 的公司只需輸入資料,包括產品的成分和運輸方式、使用的能源及過程中釋放的廢物,其餘工作則由 CarbonCloud 的線上工具完成。資料除用於產品標籤外,還能讓企業參考,在使用不同供應商或可再生能源,會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雖然,現階段食品業界未有一套標準方式計算碳足跡,但是 Sjöberg 認為最重要的是向消費者提供當前可用的信息。「我們希望未來在計算碳足跡和標籤產品上,能夠找到一個共同基礎。但在此時此刻,氣候問題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