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搭上物聯網:能成智能家居模範?

A+A-

談到家居設備互通的智能家居,通常人都只會聯想到貴價私人住宅,但有英美專家卻認為,公屋部門同樣可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提高公屋能源效益,及早偵察各類滲漏問題,甚至衍生新公屋營運模式。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最新報告 State of the Connected World 認為,把電子設備與系統連繫起來的物聯網技術,有利社會保障和令人民公平受益,應當成為全球政府和商業機構的頭等大事。英國公營房屋機構 Peabody、Vivid Homes 和 Flagship Housing 亦開始試行計劃,把物聯網技術應用於公屋,初步成效相當顯著。

英國公屋創新機構 HACT 行政總裁 Andrew van Doorn 與美國建築技術公司 Fluxus LLC 行政總裁 Fanyu Lin 撰文解釋,物聯網在公屋管理的應用範疇相當廣泛,譬如智能鎖可方便維修人員進入單位維修,戶主不需要留在家中等候,確保小型維修問題不會構成戶主重大不便。

智能感應器連繫其他電子設備,同樣有利自動調控公屋環境,以最高成本效益改善環境質素,例如智能溫度感應器有助管理公司及早發現潮濕和發霉問題,智能滲漏感應器又可以檢測滲水位置,能夠在問題釀成大禍之前做維修,既可保證公屋質素,長遠又可降低維修成本。

小至生活日常,智能照明系統同樣可以改善家居環境,讓住戶有更大自主空間,不再局限於開燈關燈的簡單指令,更有助肢體殘障的住戶自理。

從出租單位到提供調控服務

物聯網技術甚至可以衍生新公屋營運模式,由傳統出租單位,過渡至服務供應模式。即是說,住戶不再是租住單位空間,而是向公屋部門每月繳付一筆過的服務費,當中包含租金,也包含以物聯網調控的能源、互聯網、維修及其他雜項開支。對於自負盈虧的公屋部門而言,降低營運成本的誘因,可推動減少資源浪費,有望令住戶間接受惠。

物聯網技術同樣可以減少碳排放量,也幫助非公屋基層家庭節省開支。早有研究指出,人類碳足印當中 40% 來自建築物,而全球建築物當中 90% 建於 1970 年以前,意味著其能源效益通常偏低甚至不合當代標準,社會基層更是首當其衝,大多數只能夠負擔能源效益最低的舊式住宅,智能家居技術便可派上用場。

英國 Flagship Housing 的試行計劃,為 493 個基層單位安裝智能恆溫裝置,讓供暖系統按照環境溫度提供暖氣,既有新建廉價房屋、也有 1960 年代舊式住宅。結果計劃成功為住戶節省 20% 電費開支,預計未來 10 年可望為英國節省 60 萬英鎊電費,每年減少 1.82 公噸碳排放。

當然,物聯網同樣可淪為「老大哥看著你」的極權監控惡夢,在法治的國度裡,就住戶數據約法三章至關重要。英國就有超過 70 個公屋機構與非牟利組織 OSCRE 和 HACT 合作,在 2018 年制定「英國房屋數據標準」(UK Housing Data Standard),禁止核心客戶數據、維修紀錄等外洩,同時為居民提供投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