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醫療系統崩潰在即,政府呼籲市民避免外出,以免疫情持續惡化。除夕、元旦長假休息的百貨店及超市,因此明顯增多。但便利店業明知每逢年末年初,客量最少而人手最缺,大多數卻仍堅持年中無休。一些加盟店店主坦言,「蝕住做」也繼續營業,只因疫下市道艱難,沒有本錢和勇氣叫停。
經營
|共6篇|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下)
近年來,一人製造商的環境架構日趨成熟。由於與電腦連結的 3D 打印機普及,省去開模追加成本,這些主因,「讓多樣性、複雜性與靈活性得以實現」,情報科學藝術大學教授小林茂指出。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上)
在 COVID-19 疫情下,多人聚集在同一個場所工作的習慣受到質疑,愈來愈多自由工作者藉群眾募資接下工作。這當中,開始出現有力的自造者(Maker),能夠不靠單次熱賣商品,成功延續商業模式。作為革新搖籃,自造者帶來新的工作方式以展現抱負與能力,也再一次受到矚目。
重整京都旅遊業,由「謝絕生客」開始?
一年前,京都仍為遊客過多而苦。充滿古樸風情的小巷,擠滿了吵鬧的外國人,有些更亂拋垃圾、騷擾藝妓和舞妓。本地人煩不勝煩,國內客避之則吉。直至今春,武漢肺炎大流行煞停全球旅遊業,反為這座古都帶來重整的機會。疫後的京都觀光該何去何從?祇園一度奉行的「謝絕生客」哲學,或許就是指引之一。
包大人:訂閱蘋果日報的迷思
現時「蘋果日報」訂戶超過 60 萬,年收費用超過 3 億。一個傳媒吸引了城市近 10 分 1 巿民付錢訂閱,仍未能生存,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日本大停業時代,中小企業浮生之道
日本的大停業時代已經揭開序幕,但中小企業不只是大企業的夥伴,也是支撐底層競爭力的基礎。若一個國家自認已不需要中小企業,終究連未來發展也會一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