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留在俄羅斯的外國企業

A+A-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後,當地馬上在原有店舖重開俄式替代品「Vkusno i tochka」。 圖片來源:KIRILL KUDRYAVTSEV / AFP

俄羅斯侵烏克蘭後,數百間外國企業表明反戰立場,退出俄國市場,但仍有公司選擇留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 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 Institute(CELI)創辦人 Jeffrey Sonnenfeld 譴責這些企業貪婪,甚至是俄羅斯入侵的共犯。有些企業之所以留下來,或因政治上缺乏離開的壓力,或不忍放棄龐大市場;但對某些企業而言,持續供應必需品,才是人道的做法。

侵略後,誰去誰留?

對企業而言,俄羅斯是極具價值的市場,當地擁有 1.45 億人口,2022 年 GDP 高達 2.24 萬億美元,僅次於法國。但入侵造成數以萬計平民傷亡,國際社會普遍譴責俄羅斯不義,企業要留下,不但聲譽可能受損,更要面對國際制裁及俄政府干預等風險。

基輔經濟學院(KSE)透過 Leave Russia 計劃追蹤在俄銷售或經營的外國公司,估計約有 300 間公司已經離開。根據 CELI 的類似名單,大約有 1,000 間公司已經退出。例如英國石油企業 BP 公眾有限公司,在入侵後第 3 天就撤出俄羅斯;德國汽車品牌寶馬去年 3 月宣佈停止在俄生產及進口;同月荷蘭釀酒公司喜力首次宣佈離開俄羅斯的計劃,今年 8 月以 1 歐元將其俄羅斯業務售予該國包裝公司 Arnest ,損失 3.19 億美元。

目前仍有數百間外國公司繼續在俄經營或向俄銷售產品。KSE 研究所指出,約 1,400 家公司在該國以某種形式開展業務;CELI 統計則認為約有 500 間公司留俄。百事公司也在 KSE 的名單上。9 月初,烏克蘭國家預防腐敗局指責該跨國汽水巨頭雖停止在俄生產百事可樂、七喜及美年達,但仍繼續在俄生產食品;英國-瑞典製藥公司阿斯利康也繼續在俄業務。

中國阿里巴巴等科技及金融巨頭亦沒有中斷當地業務。阿聯酋航空、中國東方航空及塞爾維亞航空等公司仍在網站上公開宣傳飛往俄羅斯的航班;印度煉油公司 Chennai Petroleum 更準備增加俄國石油進口量

離俄阻礙大,留下亦有因

增加收入及維持市場份額對於企業至關重要,尤其是依賴俄消費者的公司。哥本哈根商學院社會商業教授 Andreas Rasche,以德國家族朱古力品牌 Ritter Sport 作例子,該品牌承諾停止在俄投資及廣告,但仍在該國銷售產品。Rasche 說:「他們總收入中有 7% 來自俄羅斯,不會輕易離開該市場,對他們來說這可能會造成很大傷害。」密芝根理工大學能源政策副教授 Roman Sidortsov 認為,一些公司可能不太擔心在俄營運會帶來太大負面影響,特別是規模較小或知名度不高,或者在俄商業利益太大的公司。

不少外國企業只停止營運,或管理層離開俄羅斯,但未有出售該國的工廠、倉庫、店舖或其他資產。Rasche 引用克里姆林宮 2022 年底通過的一項法律,該法律要求所有希望出售資產的外國公司必須由俄羅斯政府機構進行評估,然後以該機構估值的一半售出資產。Rasche 表示,雖然喜力等公司願以「賤價」出售資產,但其他企業不願承受巨大的財務打擊,也不願資產被俄羅斯寡頭承接。

而阿斯利康等提供基本食品或藥物的公司則認為,出於道德理由應該留在俄羅斯。該製藥巨頭在 8 月一份聲明中表示已與烏克蘭簽署商業契約,支援當地復甦,並暫停在俄投資,但會繼續銷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