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社會中,付錢買了一瓶飲品,膠樽也好,玻璃樽也好,喝完之後就丟棄,看起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購買飲品等於「購買飲品加容器」,然後該容器踏上不歸路的「常識」,其實只有約莫 50 年的歷史。
啤酒
|共20篇|
酒吧不賣酒?無酒精酒吧興起
酒吧不賣酒,就如動物園無動物一樣,聽起來十分矛盾,卻是千禧世代對飲酒文化的回應。歐美等地最近興起無酒精酒吧,三五知己到酒吧不再買醉,為滴酒不沾又渴望社交活動的人提供一個全新的場所。
啤酒商偷用印度神明之名,有辱神體?
位於美國維珍尼亞州的一家獨立釀酒廠 Olde Salem,業務雖然尚未遍及印度,但最近已成為印度宗教人士的抨擊對象。在過去半年,已經有三家歐美釀酒廠因為偷用印度神明來命名旗下啤酒,繼而被口誅筆伐。
酒精陷阱:熱量
佳節期間,美酒一杯接一杯,但與食品製造商不同,酒廠不需要在瓶罐上標示卡路里及成分,所以甚少有人知道酒中含有甚麼,更不知道酒中卡路里究竟有多少。盡興背後,現實是 3 杯印度淡麥酒(IPA)已可以抵上半天的卡路里,在黃湯的快樂中,同時隱含健康風險。
啤酒廠鬧瓶荒,要靠顧客打救?
酷熱難耐的夏天,加上緊張刺激的球賽,為啤酒廠帶來商機,同時也帶來了危機。繼泵進啤酒的二氧化碳短缺之後,傾向用玻璃瓶盛載啤酒的德國,甚至缺乏足夠的空瓶,以及裝瓶用的貨箱,導致啤酒廠商需向客戶求救。但炎夏年年有,世盃也非首次,何以今回如此狼狽?
李明熙、Kimberlogic:布魯塞爾的啤酒與尿尿小童
比利時啤酒最出名?一定要去看尿尿小童銅像?我們一出布魯塞爾火車南站,光天白日就看到流浪醉漢惹事生非,滿街都是尿餲味,確是留下應景的第一印象。未看到尿尿小童(Manneken Pis)就被尿餲圍攻,嚴重程度好比在南美國家的落後地區。是啤酒喝得多,抑或大家都不願付錢上公廁?暗街窄巷有餲味,情有可原;地鐵站內,空氣不流通,困獸鬥般難受;最不可思議的是在漂亮的 Monts des Arts 庭園中,亦瀰漫著公廁般的臭餲,要掩著鼻子急步離去。但在尿尿小童銅像附近,卻諷刺地沒半點餲味,相信是遊客太多,醉漢不便解手。
手工啤過氣?無酒精才是啤酒業新貴
無酒精啤酒雖仍是個小市場,發展潛力卻不容忽視。因為愈來愈多愛酒之人擔心酒精對健康構成重大風險,這份憂慮令他們開始遠離酒精,改喝一些似酒非酒之物,令無酒精啤酒突圍而出。市場調查公司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指出,2015 和 2016 年,傳統啤酒的全球消耗量明顯下跌,無酒精啤酒市場卻增長 5%。再者,無酒精啤酒毋須打稅,相對於一般啤酒,能夠創造多 1.5 倍的收益。大型啤酒商自然不甘後人,爭相插足這個新市場,而一些「前酒徒」亦加入行列,開廠釀酒以及網上賣酒。
Anti-Brexit?去酒吧喝一杯「脫歐方案」吧!
英國脫歐早成定局,但似乎仍有人未能完全接受脫歐事實。不僅部分自認為「歐洲人」的英國國民,歐陸大地上,亦有人抗拒英國脫歐。但反對還反對,生活還是照樣要過。酒吧餐館、酒廠老闆們,就想出以反對脫歐為主題,設計英式酒吧及釀酒,讓反對英國脫歐的客人一邊開懷暢飲,一邊享受英式風情。既照顧民間訴求,又能拓展商機。
全球第一啤酒商的秘密
全球最大啤酒商 AB InBev 旗下最暢銷的商品百威啤酒和同系百威淡啤,銷量持續多年下挫,此落彼起,手工啤酒的銷量卻大幅攀升。小眾、時髦,讓人感到更有品味,這不但在美國,放眼全球都受到新生代歡迎。不過,如今當你手握一瓶手工啤酒,開始在意它的成分、產地和色澤,很大機會已不是那麼有品味的事情。更有品味的是啤酒王國 AB InBev,因為它一早知道你的口味。AB InBev 樂意讓這些喜歡手工啤酒的人顯露自己的出眾選擇。它唯一不想顯露的是,這些手工啤酒其實都屬於他們。
消費心理學:6 種果醬最好賣
究竟要提供多少選項,消費者才不會感受到購物的壓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恩嘉,在著作「誰在操縱你的選擇」提到,實驗結果顯示,賣場只提供 6 種果醬口味試吃時,比起 24 種口味,願意購買的顧客增加了 5 倍以上。換言之,如果選項太多,反而會讓顧客困擾,削弱了購買意欲。
愁上加愁:酒過幾巡鬥大風
城市工人的飲酒規矩,與 16 世紀農人飲酒狂歡的規矩頗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工人飲酒規矩涉及金錢,各人輪流做主,請眾同行者飲酒,直到每個人也做過一次主,這場聚會才算完滿。感謝別人請客時,還有特定的手勢以示謝意。拒與敬酒者飲酒是無禮之舉,會損害聲譽。而蒸餾酒比啤酒性烈得多,工人很快就飲醉,決不能如舊時的農人般飲酒狂歡兩三晚。人類學者牟斯曾在部落社會做觀察研究,發現酒館工人種種奇怪的規矩,與美洲部落社會的「贈禮會」相近。各部族中的富人聚首一堂,互送大禮,送禮不是為了取悅其他部族的大人物,而是勢力的鬥爭。
潛力無限的越南啤酒市場
想當年,胡志明說酒是法帝國主義者兜售的毒藥,到了 1945 年的「越南獨立宣言」,他又批評法國殖民者以酒來「削弱我們的民族」。豈料今時今日,在以他命名的胡志明市,年輕男女下班以後,圍坐在路邊木檯,來箱虎啤加桶碎冰,長夜把酒談歡;越南更被視為「酒商下一個主戰場」,全球品牌都在虎視眈眈,想要分一杯羹。
沒有酒就沒有美國?
滿桌紅色的 Solo Party Cups、圍著檯「 shotgunning」的青年、抱住 Jack Daniel’s 在夜街上搖搖晃晃的中年男人 ── 啊,這當然是美國。來到美國,當然要喝酒,不然呢?因為喝酒可以解憂、可以助興 ── 更可以推進著一個大國的誕生。
VoiceTube:喝酒的社交用語懶人包
Happy Hour 來到酒吧想點酒,卻不知怎麼開口嗎?好想跟隔離檯聊天,但不知道講甚麼好?從今天起別再自己喝悶酒!快來 update 自己的酒會社交用語!
喝一口 18 世紀的沉船酒
即使你品酒無數,恐怕也難以匹比以下這個實驗室釀出來的 18 世紀沉船手工啤。1797 年,一艘小商船沉沒於塔斯曼尼亞海岸,寶物沉歸底。在 1990 年代的挖掘期間,搜索隊發現幾瓶倖存的啤酒,直接將之移送到鄰近的維多利亞女皇博物館,束之高閣。然而,文物保存者和化學家 David Thurrowgood 認為即便事過兩個世紀,啤酒中仍有酵母存活,僅作展出實在暴殄天物,於是邀請澳洲葡萄酒研究協會的 Anthony Borneman,一起重釀啤酒:「這極有可能是世界唯一一批工業革命前的釀造酵母。」
原人:旅行劣食傳——埃塞俄比亞的原始重口味
原始部落,除了千年前的衣著飾物,最重要有千年食物。今年我們追求食物的原味道,有機耕種,無農藥,新鮮,但他邦的老味道,可能是現代人的劣食。不少遊客希望走入當地人生活,但真是走入了,才知道「中伏」,一失足成千恨,回頭已是百年身。
日本啤酒能走出世界嗎?
朝日(Asahi)、麒麟(Kirin)、三得利(Suntory)等都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日本啤酒品牌,在日本也穩據銷量三甲。但是,有見國內啤酒市場日漸縮減,日本啤酒公司不敢故步自封,打算到外國大展拳腳。不過,雖然他們在國內穩坐江山,到了國外,將會體驗何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日本啤酒的國外擴展計劃,或許不會一帆風順。
膠,夠未?無法分解的降解膠
香港是垃圾桶圍城,大家總以為垃圾桶就是垃圾的終點站;在海洋則垃圾膠多過魚,在海的膠,夠未?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現時在海內的塑膠垃圾逾 1 億 5 千萬噸,還秒秒鐘在增加。塑膠可惡的地方在於難以分解,於是有人發明了生物可降解膠。很可惜,聯合國環境科學家警告,可降解的塑膠品,是錯誤的解決海洋垃圾方案。
美國選戰的手工啤酒戰役
香港立法會及特首選舉將到,不論你是想成功選到(立法會),還是好好睇睇地被相中(做特首),現時皆要認真向美國大選偷師,學一兩句當然可以,不過一些細眉細眼,花錢少、功效大的活動,才是學習重點。原來在美國選戰,象徵美國精神的百威啤酒已經過氣。現時,候選人鬥飲本土細廠的手工啤酒,以表示自己支持本地製造,熱愛有人味有人氣的產品。還記得陳茂波的醉駕風波嗎?當年他飲的是德國貨,如果他飲的是本地薑,至少也可以多個「支持本土」的漂亮借口吧?
陶傑:喝澳洲啤酒,品嚐英文
澳洲 Frementle 的這家啤酒店,用不同的水果,包括香蕉,與大小麥交相滲釀,所以連啤酒也造出八種。看啤酒的英文說明,可以學英文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