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酒就沒有美國?

A+A-

滿桌紅色的 Solo Party Cups、圍著檯「 shotgunning」的青年、抱住 Jack Daniel’s 在夜街上搖搖晃晃的中年男人 ── 啊,這當然是美國。來到美國,當然要喝酒,不然呢?因為喝酒可以解憂、可以助興 ── 更可以推進著一個大國的誕生

五月花號:啤酒與第一個北美殖民地誕生

16 世紀,一批分離派清教徒(pilgrims)為逃離英格蘭政府的宗教逼害而遷徙至荷蘭的萊頓(Leiden)。可是他們在該小鎮的生活依舊貧苦,鎮內很多英國移民同樣希望越過大西洋,尋找所嚮往的宗教自由和商機。其時國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特許維珍妮亞公司(Virginia Company),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分離派教徒們透過人脈,從維珍妮亞公司那裡得到了北美定居權。他們原本買下了名為「Speedwell」的船隻準備前往翹首以盼的理想國,但船隻在途中因漏水嚴重而被迫回航,於是他們轉乘一早租下的改裝葡萄酒船「五月花號」(Mayflower),展開了以北維珍妮亞為定居目的地的航程。

五月花號。圖片來源:MayflowerHistory.com

教徒們航行至鱈魚角(Cape Cod),本想前往同屬維珍妮亞殖民地區的哈德遜河流域,卻因天氣惡劣及糧水不足的問題,而被迫著陸這個不毛之地。當時糧水匱乏,啤酒短缺尤為嚴重。尤其在船上,因為水常年被貯存在殘舊木桶中,會出現浮渣,亦含有各種細菌,不能飲用。相比之下,啤酒易於貯存,也可在不會傳播痢疾的情況下達到解渴效果,被視作有預防黑死病的效用,絕對是更佳的選擇。然而啤酒存貨不足,促使他們在遠離維珍妮亞的鱈魚角扎根。

教徒著陸後於該地建立起繼詹姆斯鎮(位於現今維珍妮亞州)後北美第二個殖民地 ── 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後來該批新移民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成為美國自治公約的首例。

沒有酒便沒有美國獨立戰爭?

大量啤酒和冧酒的供應,處處助燃美國獨立戰爭之火。著名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前夕,保羅.列維爾(Paul Revere)深夜趕至列克星敦,警告殖民地民兵英軍即將來襲。即使情況十萬火急,列維爾仍於途中到好友 Issac Hall 的酒館喝了幾杯。作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之一,1733 年的「糖漿條例」因為增加糖漿的稅項令冧酒成本上升,激起民憤。當時反對英國統治的秘密組織「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選址小酒館 Green Dragon Tavern 的地窖,商討如何對抗英軍。雖不知有多少對策是酒後之語,但至少後來發起波士頓傾茶事件的主意是少不了酒精影響。

小酒館 Green Dragon Traven 的彩繪。(圖片來源:theclio.com)

獨立戰爭的英雄之一 ── 伊頓.阿倫(Ethan Allen)更是一個酒鬼。在冧酒、雞尾酒和蘋果酒的催化下,阿倫在 1775 年 5 月 10 日的早晨闖進了提康德羅加堡(Fort Ticonderoga),進逼英軍軍官威廉.德拉普拉斯(William Delaplace)的住處。阿倫破門而入時,德拉普拉斯連褲子都還沒有穿好,只能投降。提康德羅加堡的火炮隨後被搬到多徹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對抗英軍,在波士頓之圍的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總而言之,佔領提康德羅加堡對英軍及叛逆民兵來說是重要的轉捩點,更是美國勝出獨立戰爭的關鍵之一。

風光不再:喝酒惡果終浮面

從前農夫習慣在工作農地放一樽酒,邊做邊飲,無傷大雅。但到工業時期,工人醉酒工作卻會為工廠帶來經濟損失,工作飲酒的習慣因而變得愈來愈不可接受,導致 1840 年代的禁酒運動(Temperance Movement)。及至 20 世紀,在世界大戰、女權運動興起和移民問題的影響下,美國更頒行了持續 13 年的「禁酒令」。流傳至今的種種共識,如不能醉酒駕駛、家庭暴力與嗜酒有關等,都源於殖民時代的教訓。

酒跟美國的歷史,就像兩條糾纏的線般解不開。華盛頓執政後的第一難題——威士忌起義(Whiskey Insurrection) ── 也和酒脫不了關係。他甚至說過自己只會派喝得微醺的士兵上戰場。而南北戰爭亦因為林肯任用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的尤利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為聯邦軍的首領,局面才得以扭轉。在美國歷史上,所有至關重要的節骨眼上,似乎都有酒。所謂酒能「壯膽」,也許是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