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共112篇|

後悔一夜情,下次又會重蹈覆轍?

當遇上發生一夜情的機會,只有兩種做法,「迎合」與「無動於衷」。不論男女,面對一夜情時有無作為,事後均有可能後悔。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Leif Edward Ottesen Kennair 教授領導的團隊,就研究「性後悔」是否有助於改變往後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一夜情感到後悔的人,很多時未有學精,下次又重蹈覆轍。

抗疫的公共行政學:訴諸恐懼已不合時宜?

公共衛生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除了醫學和微生物學外,也涉及公共行政的知識。政府要透過各種工具,調節大眾的集體行為。例如政府會透過訴諸恐懼,令市民遵從衛生指引。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Amy Lauren Fairchild 和哥倫比亞大學社會醫學教授 Ronald Bay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認為這種方式已不合時宜,而且會有反效果,醫學討論應回歸實證。

2020 年我們的集體情緒:Acedia

經過一整年的抗疫戰,很多人都疲倦了。課堂變成網上進行,無法與同學相見;限聚令下,公眾活動都暫停,無以享樂。可是,人們還是要工作,只不過有時是 Zoom,有時則要回辦公室。慢慢地,新聞一天比一天差,網劇好像愈來愈重複單調,人們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澳洲天主教大學宗教學家 Jonathan Zecher 就用一個古老英文字「Acedia」來形容我們的集體情緒。

【*CUPodcast】文明愈發展,人類愈寂寞?

提起全球大流行,多半想起自 2019 年末持續至今的疫症;然而,寂寞(loneliness)這種情緒狀態同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隱憂,卻長年被忽略。現代人的確對情緒問題日趨關注,「寂寞等同一天抽 15 枝煙」等論調如雨後春筍,卻不足以讓我們認識寂寞。寂寞沒有相反詞,是種隨時代進步油然而生的綜合情緒。在英語裡,「Lonely」一字在 18 世紀前,多用來客觀形容人獨處的狀態。到底「寂寞」為何物,從何而來?

【Soul Monday】克服躁鬱症的科學家

Pranav Sharma 是印度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和天文館策展人。每當他告訴別人,自己在 21 歲時確診患上躁鬱症,總會得到一系列缺乏科學實證的建議,最令其咋舌的「忠告」是「徹底停止思考」。他當然沒有停下思考,亦沒有因病停止學業及工作,最終獲邀參與印度頂尖天文館設計。

100 個香港人的故事展 2019 的你是怎樣活過來?

一場運動的開始,一場疫症的蔓延,經歷種種洗禮,你曾聆聽自己的心聲、直視自己的情緒嗎?當要把思緒化作圖像與文字時,故事應從何說起?插畫家含蓄與關注港人情緒健康的「創傷同學會」山地、Kay,由去年 10 月開始收集故事,不定期邀請 100 個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最後抽取當中的 20 多句告白,並化作繪本,近日以展覽「一白故事」呈現。

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

「為甚麼是我?」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見的抱怨,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痛苦可以分享嗎?」觀察分析,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就是避之則吉,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不至於拖垮對方?

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來圍個爐】你受夠了武肺新聞?

既然有「抗疫疲勞」,對多個月來持續的武漢肺炎新聞報道感到疲勞,亦正常不過。不同媒介無時無刻都在播放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影響,與親友聊天又總避不開相關話題…… 然而,即使再累,人們仍需及時接收最新規例措施、專家建議等資訊;該如何取得平衡,讓自己不再因此焦慮?

【Soul Monday】世道雖壞,但不要被負面情緒壓垮

經歷數月疫情,搶購物資、社區群組染病、自我隔離、停課停工停業、失業潮等現象接連浮現,令人憂慮的事情像永不止息,在此時鼓勵別人樂觀,似乎很可笑。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提出,樂觀並不等於盲目掃走焦慮消極的感覺,而是令人在困境中保持希望,不至於被負面情緒壓垮。

你懷念有身體接觸的日子嗎?

「握手?不了。攬一下?咪搞。」疫情之下,社交距離有多遠隔多遠,身體接觸可免則免,可是這樣的情況,你能維持多久?摟肩搭背的日子不再,有人開始記掛相擁時的溫暖,但觸碰彼此除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外,原來也是人類進化遺留下來的天性,對身心發展大有裨益。

伴侶間爭拗不斷,如何解決?

與身邊人的爭拗是一個迴環往復的過程,爭論往往在開始的地方結束,像「即使你知道會令我發瘋,也不拾起你的髒衣服」、「即使我提醒你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你仍是會遲到」等對話總沒完沒了地出現。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Blair 認為,此類爭執其實可以「受控」甚至停止,她在「衛報」撰文,提出幾個解決方法,建議伴侶逐一審視爭拗點,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改善關係。

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

節日期間愁眉苦臉,怕會被當作怪人。於是乎,即使為了各種事情,或憂慮或痛心,也得「振作」起來笑臉迎人。不過精神科醫生 Judith Orloff 強調:「強顏歡笑令我們覺得更加悲傷、難過和寂寞,因為我們正在偽裝自己的感覺。」所以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以下的幾個建議,或許可以令你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