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全球之力,追蹤烏克蘭文物的損毀情況

A+A-
烏克蘭 19 世紀詩人、作家、藝術家兼政治家 Taras Shevchenko 紀念像上留有彈孔。 圖片來源:SERGEI SUPINSKY/AFP

自俄羅斯在 2 月入侵烏克蘭,烏國國內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及文化部門員工就透過衛星圖片及實地考察,記錄戰爭對烏克蘭的歷史遺跡及資源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並為戰後修復作好準備。

三藩市非政府組織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GHF)執行董事 Nada Hosking 說:「我們深知對入侵者來說,戰爭策略之一是就是以古蹟為目標,因為這會破壞任何地方的文化結構。」GHF 發起國際行動,以追蹤及監測烏國最重要的文化資源。項目現正透過詳細的衛星圖像、非正式報告及文化遺產專家實地確認,以收集受威脅或被毀壞的文物及古蹟資訊。

這項工作部分資金來自國際衝突地區遺產保護聯盟(ALIPH)撥款,並得到衛星圖像供應商 Planet 支援,可為研究人員提供受威脅地區的高解析度圖像。多個國家及地區的研究人員正遙距指導相關過程,並創建詳細的開源地理資訊系統(GIS)數據庫,旨在於衝突下,保護文物、建築物及紀念碑,並協助政府在戰後進行修復工作。更重要的是,該項目還協助身在戰事頻仍地區的烏克蘭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收集資訊,並核實損失情況。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教授 Gai Jorayev 負責帶領分析衛星圖像,並整合在烏克蘭地面上收集的資訊。研究人員與現於哈薩克 Pavlodar Pedagogical University 工作的哈爾科夫考古學家 Tatiana Krupa 合作,建立出一份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和文化部門其他人員名冊,有關人員提供的資訊,將有助戰後修復工作。Jorayev 解釋項目結合遙距及本地觀測的作用:「我們從當地同事的匯報中了解到某些情況,但我們無法在衛星圖像上確實看到其蹤跡,因該處圖像解析度不足。」

Jorayev 與同事利用開源 GIS 技術,編輯受災地點的衛星及拍攝影像、第一手資料、新聞報道以及精確坐標。他們繪製的地圖記錄了已知古蹟所在位置,遭破壞和砲擊的情況。他指最初希望烏國當地的文化遺產工作人員能夠在網上收集及輸入資訊,但戰時沒有完備網絡及傳輸技術,現在大部分信息都是通過 WhatsApp 及短訊來傳送,由他與同事將這些資訊匯集到 GIS 數據庫中。

切爾尼希夫的歷史博物館考古學家 Elena Evgenievna,負責協助跟進實地破壞報告及衛星圖像中看到的砲擊事件。她坦言,造成破壞的不僅是俄軍之過,更錯在烏國機構及政府部門沒有在事前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她指出,城市中一些受損的古蹟本可以在早期用沙袋簡單保護起來,政府亦未有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54 年的「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公約」納入法例,希望未來可避免重蹈覆轍。奧迪沙考古學博物館的基金負責人 Elena Borisovna 亦指,該博物館對重要文件的拍照及數碼化速度很慢,為了做得更好,博物館需要符合更高標準,政府也要更嚴厲去監督。

Hosking 指出,烏克蘭的項目原計劃運作到 11 月底,但隨著戰爭拖延,工作只能繼續。她說:「不幸的是,這成了一個持續的問題,看不到盡頭。」預計該數據庫最終會移交烏克蘭文化部,但目前尚未有具體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