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名城撒馬爾罕 —— 偏離歷史的復修

A+A-
比比哈奴清真寺今貌。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公元 1370 年,帖木兒建立帝國並定都撒馬爾罕(Samarkand)。這座歷史名城位於烏茲別克,是絲綢之路在中亞的重要路口。15 世紀初建成的比比哈奴清真寺(Bibi Khanum Mosque)今天仍閃閃生輝,矗立在撒馬爾罕;因為經過大幅重建,歷史痕跡通通不見。多年來,應否修復、如何修復清真寺等撒馬爾罕歷史建築,一直是遊客、當地人、學者、政府及國際機構的爭論話題。

「文化十字路口」撒馬爾罕,早於 2001 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然而,該組織一直批評當地古蹟重建工作,比比哈奴清真寺便是其中「代表」。這座以帖木兒妻子命名的清真寺,包括圓頂在內,部分結構已於 1897 年的地震中倒塌或受損。1974 年,蘇聯開始重建清真寺,又補充外牆上的「可蘭經」書法。

然而,由精美書法裝飾的大門、蔚藍和金雙色瓷磚拼貼而成的高牆,都是上世紀的修繕及現代設計,未有完整複製中世紀時代的樣式。「逆齡」重建的比比哈奴清真寺,建築高度甚至超過原本設計。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報道指,有意見認為,為保護撒馬爾罕的建築以及保障旅遊業收入,修復大有必要,因為過去的地震破壞了不少古蹟、建築材料亦被擄掠,假如不作修復,那些古蹟最終可能完全倒塌。

損毀的比比哈奴清真寺;攝於 1960 年。 圖片來源:Paolo KOCH/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來訪的遊客,看見名城「古蹟」上亮麗的瓷磚巨型門廊、夾雜彩色的藍圓頂、重新鋪設的美麗庭院,或許會驚嘆不已。例如當地鑲金的經學院(Madrasa Tilya Kori)裡,幾乎所有圓頂內部表面都鍍上金色,祈禱大廳也經歷過修復。在當地經營旅館的 Odil Jahangirov 表示,即使是來自首都塔什干的本國人,也會為這些修復結果驚訝。「來自城市的人不常看到舊建築,他們想感受古老的歷史氣氛。撒馬爾罕對他們來說就充滿異國情調。」

不過,過度翻新或修復並非人人樂見。有人認為這些經修復的清真寺、伊斯蘭學院及陵墓已成為改頭換面的假冒品,一如主題公園裡的城堡,不再是歷史遺蹟。專門研究波斯與伊斯蘭藝術的英國藝術史學家 Robert Hillenbrand,早年便批評比比哈奴清真寺在修復過程犯下不同失誤,偏離了原有建築設計。

而對當地居民而言,連串復修及坊市整修工作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可能是連帶拆除附近被視為沒有保護價值的社區。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中亞考古景觀項目的研究員 Ona Vileikis 表示:「撒馬爾罕的古蹟已跟這個城市的結構脫節。當地鄉土建築不獲重視,當局築起牆壁,將城市的社區分隔成值得觀光與不值得到訪的區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過去一直警告,撒馬爾罕的修復工作,會破壞其歷史遺蹟真實性,並對各項新建築工程缺乏監管、改造都市表示擔憂。去年 9 月,組織和烏茲別克政府舉行的會議,便旨在尋求合作,保護當地古蹟。Jahangirov 亦認同,現在政府展開修復工作時更謹慎。Vileikis 則指,包括技術水平優秀的工程師和建築師在內,當地居民愈來愈積極參與保育工作。古蹟修復要從想像回到以歷史為根據,撒馬爾罕正在如此一個十字路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