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舊不如新,新不如仿舊

A+A-
曹雪芹故居拆卸是為了修建兩廣大街。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今年 1 月底,北京開始重建曹雪芹故居,預計明年 3 月完工。

原本的故居「蒜市口十七間半」,位於今天的廣渠門內大街 207 號院,於 1999 年拆除,理由是為了修建一條兩廣大街。據說當時拆除和保留兩派發生激烈爭論 —— 這我不大相信,主張保留的人都是些知識份子,能有甚麼權力?又沒有「拉動經濟」的本事,意見如何激烈,在當權者聽起來,還不是跟放個屁一樣?

最後達成「協議」:一於拆除故居,當局承諾日後在附近按照故居原貌「復建」,便是 20 年後的今天了。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否理解「協議」的定義,決定拆除的那一方到底妥協了甚麼?

聽到這則消息,大多數網民的反應是兩手一攤,無言以對,感覺魔幻,最多配上一幅「這就是中國」的 meme。

這種事確實司空見慣,譬如著名的山東濟南老火車站,1992 年決定清拆的時候,據說也曾引起民間巨大的反對聲音。同樣,「民間」聲音亦即屁民的聲音,還不是一概遭到忽視。

濟南火車站舊貌。 圖片來源:山東建築大學網頁

濟南老火車站建於 1904 年,出自德國建築師的設計,後來當地人回憶,因為德國建造工程精良,用材上佳,所以清拆的時候極為費力。反對的人問:如果原有的火車站太小,不夠用的話,還有拓建、分流等其他選擇,為甚麼一定要拆?於是,「領導」發話,一錘定音:因為這是列強侵華的象徵,看著不舒服,拆了以後再建一個更好的,話咁易,「難道中國人造的,還比不上殖民者造的?」

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鄧小平當年決定收回香港發話,意思也差不多:英國人管治香港成功,難道中國人還做不到嗎?

這些事單獨來看很尋常,但連起來就有點眉目了。

首先,這反映出中國人常見的一種心態:盲目迷信新。凡舊必不如新,樂於破壞舊世界。因為新換舊的過程當中,有人賺到了錢,有人享受了權力,還有人在砸爛舊世界的同時,發洩了對現實的不滿。所以,破壞舊世界是一件絕大多數人樂見其成的事。

這從側面證明,保守主義在當今中國沒有市場(尤其「保守」這兩個字在中文裡被誤解為食古不化,頑固守舊)。價值、文化、傳統都是在累積沉澱中提煉出來的,精神滿足也需要時間的 nurture,這都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對「舊世界」的悉心維護,甚至愛護。這個「舊世界」並不只是舊東西那麼簡單,說一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就可以完事。

今日的當權者也喜歡引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句名言,但是「舊邦」要有舊的一套存在,要肉眼看得見:舊的水土、舊的習慣、舊的人情,包括各種舊址故居,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繼續存活,否則「舊邦」早就死了,哪裡還有命?

其二是從來沒有真正服氣過,因而常常和人鬥氣。

鬥氣就是不利己也要損人。譬如濟南老火車站建成之後,其實從來沒有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否則這座火車站就會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象徵,引導更多同類型優質建築的興建。但是並沒有,因為內心從來沒有真正服氣過,所以不會真正心悅誠服去學:「德國人做得到,我們做不到」。當年五四學生也是反殖反帝的先鋒,我估計,這座火車站也是他們的眼中釘。至於火車站的建築美感,設計精良,造福民生,還有日後的歷史價值,WFC ?

反正,洋人做得到,中國人也做得到;做不到,便索性推倒重來;可是推倒之後,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案,結果還是仿照舊有的,不倫不類抄一個算數:從推翻帝制開始,到香港的節節蠶蝕,還真是走不出這個循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